公益营销如何摆脱作秀嫌疑?
3年前
收藏 4
3
【摘要】:公益营销连遭质疑,做公益还是做生意?
日前,菜鸟驿站联合单向空间组织的「翻书越岭」公益活动,引来了一波不小的关注。
时至今日,品牌公益营销行为并不稀奇,无论是对品牌还是对真正有所需的人来说,都是一举多赢的好事。这次菜鸟驿站向大凉山山区孩子们捐书,本意也是考虑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仍待富足,加上菜鸟锦鲤活动IP一直都在持续,所以才有这次号召大家捐书的活动。
不过,吸引我的并不是这场活动本身,我也无意对其具体内容做过多阐述。我比较关注的是,这场“公益”背后所引起的争议和讨论。仔细看了下菜鸟底下的评论,大致聚焦在下面几个问题:
1、孩子摆拍痕迹太过严重,是做公益还是在做营销?
2、文案缺乏诚意,像是为了呼应书名而做的命题作文,公益就像“作秀”?
3、留给大众的参与入口并不强,直白的号召没有新意?
4、寄书的快递费是否免费?如果不能免费,菜鸟驿站的角色体现在哪儿?公益营销要如何平衡和“商业”的关系?
品牌为什么选择公益营销?
其实,无论在哪一场公益营销活动中,公众质疑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公益营销的定义告诉我们,公益营销的本质仍是“营销行为”,它与单纯的公益活动并不相同。
一个充满了真心实意的公益活动,不仅能帮助品牌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回报,还能在人们选择产品或服务时影响他们的购买偏好,优先选择更有好感度的品牌。
最早运用公益营销的美国运通公司,在1981年一次全国性营销活动中,巧妙借势了“修复自由女神神像”公益事业——只要用信用卡购买运通公司的产品,运通公司就相应地捐赠一笔钱用来修复自由女神象。到1983年,该公司为此公益事业捐赠了170万美元。至此,公益营销渐成全球营销界热点话题。
那些出现问题的“公益营销”,根本问题在哪儿?
-
诚意的问题
公益营销应该是基于事实、发自内心的。先前在粉笔CEO张小龙炮轰沈梦辰事件中,因为张小龙的一条酒后微博,“扶贫”“作秀”“耍大牌”等关键词进入大众视野之中,视频中提到的“赞助1000万,播出10秒中”也成为舆论讨论的焦点。
虽说该事件最后以张小龙道歉收尾,但也逐渐透支了人们对“公益营销”的信任度。
无独有偶,在5.12大地震中,王老吉果断捐赠一个亿,赢得国人感动,满堂喝彩;而万科却因王石不合时宜的言论陷入“捐赠门”漩涡,之后虽有1亿元的援建,但公众仍不买账。
在公益营销活动中,品牌如何从公益的视角去衡量商业问题,一直是横亘在“公益”和“营销”之间的难题,公益需要钱物支持,但如果公益直接用金钱价值挂钩,这也就丧失了公益营销的本质,显得诚意不足,无法真正感染到他人。
-
创意的问题
营销的核心在创意,公益营销切忌跟风、走形式。客观上讲,菜鸟这次“翻书越岭”除了在整体营销链条上不完整外,在宣传物料上也并无太大新意。关于“捐书”活动,之前万科也推出过类似活动,通过“一蔬换一菜”的方式解决山区孩子书本匮乏的问题,同时解决农户滞销问题。
虽说在镜头里,老人、小孩的出现会大大增强感染力,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但公益模式一旦用得“泛滥”,就难免陷入“公益套路”,观者越来越审美疲劳,品牌被扣上“摆拍造作”的嫌疑。相比较而言,菜鸟驿站之前与闲鱼合作推出的“smART gifts for kids”公益启迪项目就获得很多人的称赞。
品牌启迪孩子们画出自己想要的礼物,并联合设计师们对旧物进行改造。同样是出于“旧物捐赠”的思考,融入创意和艺术之后,既避免了旧物的浪费,也真真切切考虑到了山区孩子们的想法,获得大众一致好评,公益营销后的参与度也增强了起来。
公益营销怎么做?
1、公益营销,要敢于“秀”
公益营销,胜在攻心,而攻心之举,又讲究策略和方法。
在当下营销传播环境中,让大众知道一件事情,成本是很高的,如何更快、更低成本地让更多人知道并扩散出去,成为“公益营销”至关重要的一步。“秀”指的不是“作秀”,而是制造声量,知道的人越多,参与到公益中来的人也就越多,解决公益议题的力量也就越强。
曾风靡全球的募捐旋风“冰桶挑战”,就是“秀”出圈的典型公益营销代表。从欧美到亚洲,从商业领袖、政界要人、娱乐明星到普通大众,世界大半数多人都加入到了这场为ALS(渐冻症)患者募捐的公益活动中。仅2周内,在中国就有超过2800万人参加了关于冰桶挑战赛的话题。
公益营销和普通品牌营销的差异点在于,其面向的受众更广,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几率更低。所以,公益要及时“秀”出来,只有让所有人关注到这一问题,才有更多人加入一起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公益营销,是撬起大众力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2、公益营销,要真情实感
为什么央视公益广告中,那双求知若渴的大眼睛能触动无数人的心?而越来越多的品牌营销活动却雷声大雨点小,让观众难以产生丝毫共鸣?
公益营销意在通过聚焦大众所关心的事情,唤醒观众的共鸣情绪和行动力。“真诚”,是摒弃营销技巧之外、最有力的沟通方式,唯有真事、真情,才能带来真感受。
腾讯「我是创益人」公益计划中,其为“器官捐献”拍摄的一条公益广告《一个人的球队》,依然令我印象深刻。
视频里,这支名叫“叶沙”的球队由5名球技平平的队员组成,也由“一个人”组成。原来这些在国家级篮球联赛上上场的人,全都接受过一名因脑溢血去世的少年——叶莎的器官捐赠,“打篮球”也是这位少年生前的梦想。该公益广告一经推出,就获得了3.1万人参与了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器官捐献”事业被更多人关注、转载和参与。
公益营销主要还是围绕“人”做公益,并非只有捐钱才是做公益,吸引人们的自愿参与、改变他们对公益事业的看法和增强他们的积极性,也是公益营销的表现之一。而面对聪明的、一眼能辨别出“真诚与否”的大众,从社会真实现象出发,从品牌自身责任出发,才是能否打动人心的关键。
3、公益营销,要门槛低点儿
既然公益营销面向的全社会群体,那么其在具体营销执行过程中,也应考虑到人们的“操作性”和“低成本性”。因为面对更简单易于操作的步骤,人们的抗拒心理自然就会减弱几分,甚至还有产生“上瘾”心态。
比如支付宝“蚂蚁森林”的公益项目,就是通过对人们生活方式(行走捐、线下支付、出行等)的捕捉,计算成不同的能量值,用户可以将收集的绿色能量兑换成线下植树,形成消费→公益的落地闭环。
能量自动化产生,用户点进主页面就能做能量的采集,操作方式极其简单,用户也不同再支付额外的费用,用户乐此不疲,品牌也能实现用户对产品的使用频次,何乐而不为?
诸如此类,还有腾讯公益“一块钱画廊”、银联POS支付一元“吐诗”等等都是门槛低、成本低、反响高的公益营销活动。人们花最低的成本满足了想做公益的心愿,品牌用讨巧的方式赢得了人心和赞赏,真正和大众玩了起来。
4、技术手段的加持,互动性要强
“科技+公益+创意”的结合,必然是品牌公益营销中越来越注重的点。
LA MER海蓝之谜曾借助腾讯QQ AR功能,与腾讯QQ发起了“扫一捞一 · 海洋减塑行动”,致力于海洋保护公益项目。用户只要打开手机扫一扫AR功能,画圈开启海底任意世界门,就能成功穿梭海底世界,打捞海底垃圾。
国外一基金会曾推出一台可刷卡的互动广告牌,当捐赠者刷一次卡,屏幕上的面包或绑住双手的绳子就会被切断,并为第三世界贫困人民捐出2欧元。
Misereor 米索尔基金会
(成立于1958年的德国公益组织,致力于帮助第三世界摆脱贫困)
可刷卡广告牌——The Social Swipe
技术手段的加持,让公益营销活动的互动性大大增强。它可以通过构建场景的方式让捐赠者快速感知到公益意图,帮助理解活动内容并参与其中,技术手段所带来的新奇感也让品牌创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呈现,令人印象深刻。
End
抛开品牌自身商业盈利上的考量,社会责任——成为衡量一个品牌优秀的重要指标。“每个品牌都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不可能拿出钱去做慈善和公益的事情,因为这不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但是现实中他们确确实实拿了不少真金白银去做公益的事情,这说明公益营销确实是对企业自身而言是有裨益的。”公益营销具表现出的一个品牌对于人性、对于社会甚至整个世界问题的思考和态度,它能让人们意识到:
我们应该马上做些什么,知道如何真正去帮助一些人、一些事。同时,也能让更多人记住品牌自己。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亦安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3
-已有3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