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企业未必有品牌,但一定有常识

我再试试周戴夫 我再试试周戴夫

3年前

收藏 收藏 1

点赞 0

【摘要】:品牌不是企业的必选项,常识才是。

成功的企业未必有品牌,但一定有常识

被安利了一篇文章,看完的感触是:营销科普任重道远。

小马宋的案例说:大概一年半之前,有一位经营线下女装的老板跟我讨论定位的问题。她经营着自己的服装品牌,在二三线城市有十家专卖店,每家店的流水都不错。她问我品牌该如何定位?我没有直接回答,反问她,如果我现在给你做了一个很牛逼的品牌定位,然后呢?你觉得你会直接就大获成功吗?她想了想,觉得不会,因为除了多了一个定位之外,公司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咨询场景,许多公司经营者都会问:你能不能帮我们的品牌定位一下?感觉好像有了一个品牌定位,一家企业立刻就能起死回生一样。

其实企业的成功是多因素造成的,任何告诉你说某某公司就是靠这一点成功了的简单归因,要么是说的人自己不懂,要么是说的人别有用心。

——我对这段话很有共鸣,原有有两点:

1、我和我弟的服装店也做了5年,几乎没做过什么品牌包装(甚至连logo都没设计),但现在也做到了不错的规模,每年的流水也算可观。

2、近两年随着我服务的客户越来越多,渐渐地也就发现了一些规律:我的客户大多都有很长时间的商业历练,在人生的阶段上也不是小白,但他们在营销的逻辑上却总能提出这种“小白”的问题。所以我们重提“常识”就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营销的第一个常识,就是没有独立于外部环境的商业模式,所有赚钱的商业逻辑都建立在生态体系内。

比如历史悠久的美国零售业第一次大发展,是在1919年-1929年,其标志是连锁店的涌现,但我们都知道,现代零售商品早在1836年就已经出现了——那为什么早就有了商品,而零售业却隔了近100年才发展起来呢?来捋一下时间线就能发现规律所在:

1836年,美国出现了包装好的商品——肥皂。肥皂是生活必需品,特征是可包装,易存储,不用冰箱来存放,对居住条件也没要求。

1869年,第一条美国东西海岸的铁路完工,这意味着一家好的工厂可以生产供全国使用的产品。

1919年-1926年,美国的连锁店和超市业态的雏形开始出现,商品品类和数目扩张,消费者的一站式购物成为可能。

1927年,通用发明的全封闭冰箱上市,这使得包装商品品类从肥皂扩展到食品,而食品的规模是肥皂这种日化用品的十几倍,现代商品的规模也就扩大了十几倍。

1928年,电视和电视网络开始普及,这让消费品的快速宣传成为可能,最早的电视节目都是围绕着商品来做的,“肥皂剧”就是因为电视剧中插播肥皂的广告而得名的。

1929年,美国汽车销量冲破500万辆,这意味着人们的购买半径一下子就扩大了。

可见,美国的第一次“新零售”扩张,其实有赖于商业生态体系的全方位发展:铁路让物流和生产周期可以标准化,连锁店让消费者的购买体验标准化,冰箱扩大了商品的品类,电视让品牌的快速而大规模的宣传成为可能,汽车的普及又扩大了消费者的购买半径。

成功的企业未必有品牌,但一定有常识

与此同时,1920年-1929年的时代被美国人称为“新时代”,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在一战中获胜的美国敞开了大门,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消费主义价值观为商品的畅销铺平了道路。

可以说,在智能手机、电商和社交网络流行之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古典零售”行业的供给端结构,可以简单总结为:

商超(商品渠道)+电视(传播渠道)+汽车(购买和流通)

而在2010年之后,新的零售行业结构是:

电商(商品渠道)+网络和社交媒体(传播渠道)+智能手机(购买和流通)

这和原来的生态模式根本不在一个位面,4G、现代物流的发展,让商品数量呈指数级增加,移动电商又突破了超市商品规模的限制,网络和社交媒体取代了电视,占据了消费者的时间,而智能手机突破了汽车的局限性,让24小时购物成为可能。

成功的企业未必有品牌,但一定有常识

理解了供给端的商业生态,就方便从生态位上去找竞争优势了。

当年美国的凯马特百货占据了众多城市的核心地理位置,如果我们要新开一家商超要去怎么竞争?如果正面开打,那就毫无优势可言。所以沃尔玛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在老少边穷地区开店经营,之后再去开拓新的区域。从数据来看,沃尔玛从276家门店一直增长到1万家店,而凯马特则从2000家店下降到600家,中间还破产过两次。

沃尔玛为什么会赢得竞争?缺少常识的人会说,“因为沃尔玛价格低”,“因为沃尔玛有品牌优势”,“因为沃尔玛有规模优势”。而从生态位上则容易理解:汽车的普及扩大了消费者的购买半径,让商店的地理位置不再是核心问题(核心地段的店租还贵得要死)。而沃尔玛利用规模效应压低了成本,从而具有低成本优势——低价从来都不是优势,低成本造就的低价格才是优势。

我和我弟的服装店其实就是借鉴了沃尔玛的打法,从选址上就没有考虑临街的所谓“旺铺”。在杭州旺角,一间临街店铺的年租金是35-50万,而店铺上面的高层则是一年15万元,差了35万。

成功的企业未必有品牌,但一定有常识

我们把35万的成本优势用在了三个方向:一是降低了服装的价格,二是用于线下引流,三是用来做客户关系管理。当然,为了引流和CRM,我还设计了一些花里胡哨的营销活动——这些营销活动引起了“旺铺”同行们的模仿,结果没有一家可以坚持做下去,因为他们普遍没有这种成本优势,直接模仿的结果就是销售上没有利润,不可能长期坚持。所以,我们去看一家企业为什么能做成,不要只是去看他表面上做了什么,而要去看他在生态位上做了什么。

当我们第一家店做到一两百万流水的时候,我们总结了一套模板,按照模板陆续开了第2、3、4……家店,然后慢慢复制,今年做到第五年,也算是个不小的成绩——要知道,中国创业企业在前五年的倒闭概率是95%,而我们不止没有倒,还也从0起步做到了2000万的流水。

这五年里面,关于品牌的项目,我们就起了个店铺名,其他也没做啥,没做过定位、事件营销、广告投放等所谓的品牌必备打法,也没做语言钉、视觉锤、信任状,那我们为什么还能继续干? 因为营销的第一个常识,就是所有赚钱的商业逻辑都建立在生态体系内,没有品牌也不妨碍你赚钱。

品牌不是企业的必选项,常识才是。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我再试试周戴夫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我再试试周戴夫

我再试试周戴夫

微信公众号:我再试试周戴夫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