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营角度看工具型产品为什么活得这么衰?
4年前
收藏 0
1
【摘要】:工具人,工具命。
今天主要是借过去两个月的新工作体验,和大家聊聊有关工具型产品的一些思考。
先给工具型产品下个定义:在某一个具体的场景下,为解决某一个明确需求而诞生的工具。
以下内容接近行业小白思维,内容逻辑框架比较杂乱,不喜勿喷。
01 所有的工具都想成为平台
张小龙说过,“我一直强调微信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平台。只有工具才是对用户是最友善的,才是真正对用户来说是有意义的。”
但现实恰恰相反,几乎所有的工具型产品都在尽力向平台型产品转型靠拢。
比如支付宝,最初是支付/金融担保工具,现在升级成了数字生活平台。
比如美团,最初是O2O型团购工具,现在升级成了本地生活平台。
比如滴滴,最初是打车工具,现在升级成了出行平台。
包括张小龙手里的微信,最初是移动通讯工具,现在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都会放弃对用户最友善、最有意义的工具产品,而转型升级为平台呢?
接着往下看。
02 单纯的工具产品长不大
聊这个话题之前,笔者特地下载了3款月活排名靠前的工具型APP体验,包括:WIFI万能钥匙、墨迹天气、美图秀秀。(后文内容以这3款app为基础)
这3款APP在各自细分领域都占据绝对领先地位:WIFI万能钥匙月活3.8亿、墨迹天气月活1.47亿、美图秀秀月活1.21亿。
不过,用户数量多并不意味着赚钱多,这3款产品都面临着共同的困境。
1)准入门槛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手机厂商已直接把部分常用功能嵌入系统,大多工具型产品基本依靠先发优势。
2)用户粘性低:用户用完即走,停留时间短,当然也很难培养用户忠诚度。
3)缺乏有效变现模式:前两项困境又直接导致工具型产品缺乏有效的变现模式。
这3大困境决定了工具型产品无法成长为社会巨头。
03 工具型产品缺乏有效变现模式
工具型产品的盈利模式无非以下几种:
1)付费型、2)基础免费/高级付费型(会员型)、3)广告型、4)电商型、5)金融型。其中,2和3为常见。
挨个来梳理一下:
付费:因为准入门槛低、竞争对手多,国内的工具产品在付费方面一直比较谨慎。
很少有打开就让用户付费的,大多是免费提供基础版的服务,付费之后可以解锁享受更多权益,比如:免广告、专属内容、尊贵标识...
广告:因为用户用完即走的特性,工具型产品不能坐等用户主动去浏览广告,只能把广告做得直接暴力,巴不得让用户在广告里面找服务。
当然,这也可能因为糟糕的用户体验造成用户流失。
电商:以销售低价商品为主,赚佣金,几乎等同于淘宝客。
不过说实话,国内的电商品牌已经够多了,淘宝/京东/拼多多/天猫/唯品会...,真找不到理由去这些地方购物。
金融:主要是提供借贷服务,为什么不先去花呗借呗呢?
总之,工具型产品缺乏有效的直接变现模式。
04 工具型产品变现的几个探索方向
为了打通变现模式,国内的工具产品在做以下两种尝试:
1)做资讯
今日头条依靠 "算法推荐+UGC内容" 资讯大获成功,证明了资讯内容+广告是一条可行的盈利模式。
广告的存在需要两个条件:内容形式和寄生载体,资讯内容为广告提供了天然的庇护场所。
尤其是大数据推荐算法下的feed信息流内容,广告已经和内容融为一体。
以知乎为例,如果把 "广告" 的小角标拿掉,还有多少用户能分清热榜中夹杂的推荐广告。
2)做社区
前面提到了,对于工具型产品,用户基本上处于用完即走的状态,做社区只是延长用户在产品上的停留时长,增强粘性。
当用户打开产品的次数越多,每次停留的时间越长,才能有更多的变现空间。
至于社区内容,可以是交流行业动态、分享个人心得...契合产品即可。
比如:美图秀秀只是修图工具,但提供了一个类似朋友圈的功能,用户在修图后可以将自己的美照分享到公域社区,由此带来后续的点赞评论。
3)做周边服务
以产品的核心服务为基础,向外拓展周边业务。即核心业务不赚钱,而是通过导流到周边业务盈利。
比如:高德地图会做打车、订美食、订酒店等服务;美图秀秀会做照片冲印、照片书印刷等服务。
以笔者公司为例,核心是提供升学择校的服务,用户主要是3-12岁的学生家长。
核心业务可能无法直接赚钱,但是会拓展到课外补习、学区房咨询等周边业务来盈利。
05 工具型产品的运营该怎么做
大家都知道产品是1,运营是后面的0。
但对于一款工具型产品,如果只是一味地埋头提升产品的内容/服务,或者一味地被动迎合用户需求,被用户牵着鼻子走,前景堪忧。
因为用户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而每个人的需求又不一致,正如张小龙所说,"每天都有 1 亿人教我如何做微信"。
工具型产品在核心功能上相对简单固定,而运营端的功效则尤为重要。
下面分享下笔者对工具型产品运营的两点心得:
1)模仿-站在前辈的肩膀上
近来,运营圈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案例拆解活动。究其本质:一个能刷屏的运营活动必然是经过市场验证成功的。
比如:运营研究社的运营地图、鸟哥笔记的小X书、三节课的内容周边...
笔者认为:只要对这些成功的运营案例拆解剖析,再针对性模仿,换个行业大概率也是能行的。
比如,上个月笔者就模仿运营研究社、鸟哥笔记、三节课的过往活动,搞了一场裂变增长活动,效果远超预期。
2)让用户付出-构成上瘾闭环
再次回到工具型产品用户用完即走,粘性低的问题上来,其实这个问题可以直接用上瘾模型来解答。
通常,工具型产品只包含触发、行动、筹赏三个阶段,而缺乏用户投入环节。
要想让用户对产品上瘾,就必须完成 "用户投入" 这一步骤。
比如拼多多里的各种养成类小游戏,本质上都是诱导用户付出时间精力,完成上瘾闭环。
关于上瘾部分,笔者会待近期一个运营活动结束后再复盘分享。
关于工具型产品运营,暂时聊这么多,如果能带给你一些启发,不胜荣幸。
以上。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运营砖家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1
-已有1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