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最近这半年,好像变成了一个疯批
1年前
收藏 1
1
【摘要】:微信的老本还能吃很久。
大家好, 最近有朋友叫我聊一下微信的变化,恰好最近是公众号11周年,今天就聊一下微信,不过这很难评。
大家应该都能感觉出来,今年微信的动作明显变多了,不知道是不是在小马哥的敲打下,微信团队从所谓的克制人设,立马变成了激进的疯批。
今年1月,微信开始向视频号商家收取1-5%的技术服务费;今年3月,免费七年的企业微信也开始实施新的收费标准;今年6月,公众号互选平台也开始收紧广告投放……这一系列收费和广告管理政策,都说明了微信要开始赚钱了,而是要快速赚钱。
不能光做基建不赚钱啊,那不真成做公益的了。你们天天免费用微信的产品,在微信中导流卖课做微商,以前小龙哥可能确实是傲娇不在乎,但小马哥已经快看不下去了。
毕竟你小龙哥再牛逼,也要背小马哥定的KPI啊。不能光靠产品理想养活十万名员工啊。
你看看,小马哥在经历了微视的幻灭打击后大彻大悟,指出视频号才是腾讯全村的希望,现在视频号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发展。
根据最近的腾讯财报,视频号广告在二季度收入超30亿元,成为拉动腾讯网络广告业务的重要增量。腾讯还说,视频号总用户使用时长同比几乎翻倍。
除了高频商业化动作之外,微信产品层面的迭代升级就更多了,我看今年的产品迭代变化,可能比过去三年还剧烈。
在前几年,微信总是喜欢搞出一些自嗨且可有可无的功能,最典型的就是emoji表情动画,除了引发了几天微信群乌烟瘴气扔炸弹外,并没有什么鬼用,我其实完全搞不清楚微信做这类功能出来干啥。
再比如微信前几年搞出了个“微信圈子”,看上去是对标知识星球之类的产品,但是微信搞出来以后又不做啥运营和迭代,也不跟公众号创作者体系打通,难道官方是想干等着社群形成?真是莫名其妙,最终“微信圈子”自然也被大家扔进了产品垃圾桶。
说实话,前几年微信的产品自嗨,我看就是团队实在是活的太滋润了,在舒适圈中待太久导致的。
微信在早年间确立了移动社交和移动支付的江湖地位后,基本没有被颠覆的可能,而短视频、种草笔记的出现,微信可能也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觉得那些都是腾讯其他产品部门要考虑的事,导致团队可能就开始享清福了,打打高尔夫啥的。
但近两年形势逆转,深圳另一家公司的寒气传到互联网来了,腾讯也要考虑降本增效了,微信也要跳出舒适圈了。
微信产品开始了疯批的迭代之路,在公众号、视频号、搜一搜、看一看、小绿书、音频、问一问等板块激进迭代。
不禁让我感叹,那个只做连接器的腾讯怕是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微信又要吞噬一切了。
尽管没有确切的数据,但是公众号打开率一路走低已经成为共识了,我身边不少年轻的朋友就跟我说过他们现在都不太看公众号了。
公众号面对的是抖音、小红书这类平台的注意力分流。一直以来,公众号被深深打上了长图文的烙印,而短视频对长图文的冲击显然是巨大的。
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现象就可以粗略判断——以前我们可以再公众号上看到一些段子类的娱乐内容,而现在这些搞笑内容已经明显变少了,同时大家更愿意在短视频平台看段子、看搞笑短剧了。
这就可以说明,不少公众号长图文的内容,已经实现了向短视频内容转移,公众号的内容体量和丰富度其实是在萎缩的——而这是典型衰老阶段产品的特征。
张小龙曾经懊悔过,说公众号本来是想做短内容的,但一不小心就变成了长图文的载体。但在我看来,13年公众号刚问世的时候,大众的内容需求就是长图文,公众号满足了用户需求获得了成功,但也是现在其面临挑战的原因。
公众号的流量机制在我印象中有两次比较大的变化,其他的产品迭代都是基于这两次变化。
第一次是订阅号被统一收入了“订阅号消息”,由此也区隔了订阅号和服务号,但这次改版让公众号创作者们叫苦,因为订阅号不出现在用户的一级入口了,内容离用户更远了;
第二次是订阅号内容改成了信息流展示,这样一来,订阅号创作者对于流量的把控就降低了,并且推送时间等运营细节,开始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现在呢,公众号的信息流中会经常出现“看一看”的推荐内容,这说明微信官方开始进一步回收流量分配权,把自己认为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直接推荐给用户。这种变化对于新老创作者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老创作者而言,微信直接分配内容流量意味着公众号的私域价值被打破,过去所积累的大量读者粉丝,可能在未来不断贬值,最极端的就是变成抖音那样,流量基本受到平台的影响,跟你是不是大号没啥关系。
更狠的是,你如果是企业,想把粉丝用户都沉淀为企业微信的私域流量,那对不起,企业微信也开始收费了,你还是得向腾讯交钱。毕竟充钱能解决世界上绝大多数烦恼,尤其是在腾讯生态中。
但对于新创作者而言,适当的平台分配流量可以帮助优秀的创作者脱颖而出,实现更加快速的公众号冷启动,否则在公众号这么封闭的生态中,靠自己和朋友的朋友圈转发确实很难破圈,非常浇灭创作者的创作热情。
在我看来,公众号生态已经死气沉沉好几年时间了,头部效应明显,新创作者很难找到生存空间,再加上公众号创作者的商业化境遇每况日下,品牌把大量的广告预算挪到了短视频等平台中,大量创作者基本上也是在用爱发电。
我自己关注的很多我认为优质的公众号都在近几年相继停更,原因想必就是带来不了创作的正反馈,写着写着就觉得没啥意思了。
我估摸着,公众号流量分配在过去长期没有改动,是受张小龙的产品原教旨主义影响,他希望用最少的平台干预,实现生态的繁荣。
但啥东西也都有一个度,早期创作者供不应求的阶段,平台少干预可以实现内容的百花齐放,但在内容生态死气沉沉的今天,适当的平台流量分配确实有必要,预计也会激活内容生态的活力。
近段时间,我发现公众号明显加强了平台推荐流量的分配。比如我那个叫“不用客气”的公众号,粉丝没有多少,但文章阅读也可以飙升到几千上万,其中主要阅读就是来自于平台的文章推荐。
只是我觉得微信团队用了太长的时间才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似乎是被逼到迫不得已才做出改变。
虽然公众号早就有发布图片、文字的功能,但公众号的短内容生态,一直没有被很好的搭建起来,这也是张小龙内心的隐痛。
今年,它终于来了,微信小绿书(短图文频道)它来了。
说到小绿书当然先得聊小红书,现在小红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百科社区的存在,大量用户在小红书中进行内容搜索,无论从内容还是搜索的角度来看,小红书与微信都有一定的竞合关系。
再加上微信的内容生态过于“中老年”,你看公众号估计会被年轻人嘲笑,反观小红书就吸引了大量的年轻用户,还从中创造出了不少的新兴生活方式潮流。
这么看来,小绿书的目标是多样的。一方面补足短内容生态,一方面吸引年轻用户回来,同时还能协同微信搜索和视频号。
但目前来看,我对小绿书这个产品不太看好。
因为从小红书的经验来看,短内容就需要构建社区生态,很多短内容其实是通过用户互动来呈现的,用户的评论也是内容的一部分。
比如说我们可以在小红书中看到,很多类似“来聊聊90后应该有多少存款”这种标题其实就是引导用户评论,而用户也乐于进行评论。这种用户互动机制,需要平台运营、产品设计的支撑,尤其是平台方内容运营的支撑。
而公众号总的来说是一个内容工具产品,而不是一个社区产品。所以空有短内容的形式,并不能形成短内容的社区氛围和内容生态。
你看微信在公众号上一直能做的一个优化,就是让账号运营者创建粉丝群聊,但就这么一个抖音微博小红书都有的功能,公众号却迟迟没有做,搞得大家还要手动建群拉群很麻烦。
我认为公众号没有办法去承载小绿书的生态,因为短图文的创作逻辑和运营逻辑与长图文都不相同,它们面临的是两种不同的场景、两种不同的创作者需求。所以在我看来,微信其实没有必要把小绿书硬塞到公众号产品中。
微信不仅看上了小红书的短内容,还盯上了音频内容:一是在微信会话顶部下拉菜单中,加入了音频内容入口;二是视频号创作者也可以直接发布音频内容了;三是公众号文章可以用音频朗读了。
不得不说,音频近两年是挺火的,播客在我的小圈子中也非常受欢迎。据我的观察,业内很多公众号创作者就嫌写长文太累,开始转去做播客了,至少创作压力没有那么大,与嘉宾聊聊天就能做内容也相对轻松。
我猜微信背后的逻辑就是,希望通过音频内容载体,吸引那些去搞小宇宙喜马拉雅的行业创作者重新回到微信生态,让音频内容在微信内完成闭环。
同时,微信也开始瞄准问答内容,搞出了个叫“问一问”的玩意,有点在微信中造一个知乎的意思。
当然,作为微信里的“问一问”板块,它目前看显然会更偏重于短问短答,不会像知乎那样上来就“人在美国、刚下飞机”,引经据典地来一通长篇大论。但由于“问一问”这个东西才刚推出没多久,估计未来微信还会对它进行大量的产品迭代。
总的来说,视频号、小绿书、音频入口、问一问这些高密度的迭代下,背后我们都可以看到应对的互联网产品:
视频号自然是应对抖音,小绿书是应对小红书,音频入口多少有瞄准小宇宙和喜马拉雅的意思,问一问有明显与知乎撞上了,看来微信这是要开始全面作战了。
微信疯批式的产品更新的背后,有三条互联网世界的核心暗线:内容、电商、搜索。
微信中几乎所有内容生态都会与视频号打通,作为全村的希望,视频号很可能在未来微信中会连接一切,视频号账号取代公众号成为创作者的中心枢纽;
而视频号生态的商业化,也将推动直播电商的发展,由此补上腾讯一直欠缺且忽略的电商能力,通过电商能力去带动整个微信生态的商业化;
最后,搜索几乎可以链接一些内容与商品,成为信息入口,甚至未来会衍生出siri或GPT式的人工助手,完成三合一的大闭环。
也就是说,微信并不甘心做一个社交工具,而是希望容纳一切,做移动互联网生活的终极入口,希望用户的所有需求,都可以在微信生态中实现。
很多年前业内就有微信这类超级APP“操作系统化”的讨论。现在来看,由于抖音小红书的崛起,微信离“操作系统”其实更远了,但从微信的种种动作来看,腾讯却更希望让微信变成操作系统了。
你看看,罗大佑就告诉过我们,只有快开学了才发现功课只做了一点点,微信这几年的表现就是这样,做啥事都慢半拍,只有到情况紧急的时候,才想着用力去改进。公众号已经萎靡不振好几年了,视频内容其实早就应该有所应对了。
微信疯批式迭代的背后,可以说就是过去几年团队市场敏锐度丧失导致的。
当然,不管微信怎么折腾,产品迭代是否成功,微信的基本盘依旧很稳固。至少在可见的未来,不太可能有一款社交产品能够颠覆掉微信的地位。
十多年前微信积累下来的移动互联网红利,还够腾讯吃很久。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传播体操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1
-已有1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