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字深度拆解,内容创作的卖点模型
1年前
收藏 7
4
【摘要】:搭建内容创作模型
内容创作讲究抓”痛点“,大部分内容无法形成爆流效果,基本都是痛点表达出了问题,用户看完作品觉得不错,但是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自然无法形成强转化。
什么是“痛点”,即用户面临的问题本身,如春天怕潮湿、夏天怕晒黑、秋天怕干燥、冬天怕龟裂等这些都叫用户痛点。
与用户痛点对应的就是产品卖点,如一键烘干解决潮湿、一抹瞬间防晒、一擦锁水保湿、一涂防冻耐寒等这些都叫产品卖点。
想要呈现一个好的脚本,必然是字字皆卖点,用户每浏览画面的一帧,没有一句废话,全程都是在解决用户痛点,为了完成这样的脚本效果,就要学会这套闭环型的产品卖点模型。
1、用户画像搭建
卖点模型的第一步,不是直接从产品出发,而是先从用户侧的角度,提炼一套全面的用户画像,对于用户画像,我们只需要弄清楚三个问题——
TA是谁、TA需要解决什么、我还能给TA解决什么
“TA是谁”是用户的基础画像,包括性别、地域、年龄、职业、消费场景、消费观念,这部分的数据,可以通过第三方工具输入竞品获得,同时通过竞品的短视频内容,补充获得用户的消费场景、消费观念等信息。
用户的基础画像,会决定我们在内容创作中的场景风格、语言表达、配音配乐等各个方面。
举一个例子,产品是一款厨卫手套,群体是位于三四线城市,年龄在30-45的女性群体,这个群体普遍是宝妈身份,在消费上追求实用,如果你是编导,你会怎么布局内容要素?
与之对应的答案,当然首先场景搭建上,就要兼顾这类人群的家装风格,就要贴近三四线城市的家庭场景,其次,语言表达上,用“孩子的妈妈”等关键词做身份位的锚定,产品引导上也尽量凸显实用、价廉等。
举另一个例子,产品是一双男鞋,鞋子可能是男人买给自己穿,也可以妻子买给老公穿,那么脚本文案、人物出镜、服化道选取能一样吗?
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无非是希望创作者重视这个看似无关痛痒的部分,新手与专业团队的差距,除了经验本身,还在于新手团队忽略或者寄托于在脑海中构建画像,在我的团队,我都会要求把用户的画像画出来。
当具备了用户的基础画像,第二个问题,是他需要解决什么,从解决方案的角度,又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为核心痛点与次要痛点。
比如一款循环风扇,用户的核心痛点是风不大,次要痛点是耗电、起灰、体重,这些都要列举出来,只有充分列举用户痛点,才能针对性的对照自有产品,思考我能提炼什么解决方案。
用户痛点的获取途径也很简单,第一是拆解竞品的详情页,从上到下就是痛点优先排列的顺序,其次是巨量算数,通过输入产品名称即可获得多个卖点关键词信息。
分析用户需求,其实也是在变相择品,很多时候我们拿到一款产品觉得不错,自信的以为上千川肯定行,结果用户一分析,竞品一比较,发现主痛点不突出,次要痛点又太散,这样的产品再会拍都很难火。
当完成这部分的画像搭建,有些人就以为,既然画像出来了,能围绕着这些要点拍摄不就好了,实际上不是,第一,你能确保你的产品就能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案吗?
第二,很多时候,虽然用户给到了我们解决方案的参考,但归根结底,用户的解决方案也是我们给的。
一款足够好的产品,应该做到用户需求之上的“惊喜感”。
同样举例上述的“循环风扇“,用户的核心需求是风大、凉爽,次要需求是省电、防起灰、轻巧。
你刚好有一款产品,在进行卖点拆解时,发现还有一项功能,就是自带助眠功能,这相当于升格化了用户想不到的产品卖点,这就为产品增加了差异化优势。
所以一个好的用户画像搭建,汇总为,他是谁、他需要解决什么、我还能给他解决什么。
2、卖点拆解模型
为了寻求用户痛点的解决方案,以及挖掘惊喜性的卖点,我们有必要针对产品,进行颗粒级的卖点拆解,以下是一套系统化的卖点提炼框架,叫“十二招全面提炼产品卖点”。
我们把一个产品的所有要素,拆分为外观、材料、工艺、价格、功能、场景、地域、人群、方法、背书、情怀、稀缺共计十二个部分,我们发现大部分的产品,基本由以上组合构成。
挖掘要素的优势,实际上就是在挖掘产品卖点,所以作为内容团队,当脑中没有全面的卖点框架,就可以拿着产品,对着如下的框架进行一一验证,举例如下:
1)、挖掘外观
作为编导我会思考,用户购买我的产品,是否会受外观的影响,而我的产品外观,又是否比同行具备优势;举个例子,服装讲究外观款式、四件套讲究花色。
2)、挖掘材料
作为编导我会思考,用户购买我的产品,材料、配方是否是决策因素之一,而我的产品,在材料、配方上又是否具备优势,或者差异化;举个例子,枣仁糕突出核桃含量、佛跳墙突出汤底。
3)、挖掘工艺
作为编导我会思考,用户购买我的产品,手法、工艺是否会影响购买决策,而我的产品,从手法、工艺角度,又是否具备优势。举个例子,黑芝麻丸突出九蒸九晒,男人的皮鞋突出手工缝制。
4)、挖掘功能
作为编导我会思考,用户购买我的产品,核心想解决什么需求,我有什么功能够满足;例子,蚊香,200平的房子见不到一只蚊子;安神补脑夜,专治夜不能寐,躺下就到天亮。
5)、挖掘价格
作为编导我会思考,用户购买我的产品,价格是否会影响购买决策,而我的产品,从价格优惠角度又是否具备优势;举个例子,9.9五十片还包邮、19.9拍三箱还送一箱。
6)、挖掘场景
作为编导我会思考,用户购买我的产品,使用场景的搭配是否影响用户决策,而我的产品,从有利于用户使用场景的角度,又是否具备优势。举个例子,出勤、约会、居家都能穿,主打场景,约会撩妹一喷即清香。
7)、挖掘方法
作为编导我会思考,用户购买我的产品,产品使用的方法区别,是否会影响用户决策,而我的产品,从有利于用户使用的角度,又是否具备优势;举个例子,会煮开水就会做的钵钵鸡,长按一键报警的防狼喷雾
8)、挖掘地域
同样的产品,在生产地域的差异上,是否影响用户决策,我的产品地域,是否能够比同行有优势;举个例子,新疆的长绒棉、烟台的苹果、赣南的贡柑。
9)、挖掘人群
作为编导我会思考,用户购买我的产品,同一款产品,是否可以主打一个细分人群,我的产品,又针对什么细分人群具备吸引力;举个例子,专为三岁以下的宝宝定制、专为敏感肌研发等。
10)、挖掘背书
作为编导我会思考,用户购买我的产品,如果有背书,是否能够提升转化,哪些背书能降低用户决策成本,我的产品,又有哪些背书可以使用;举个例子,护肤美妆,打联合XX研究院研发,牛仔裤,20年源头工厂。
11)、挖掘情怀
作为编导我会思考,用户购买我的产品,我可以挖掘什么情怀,让产品更具备价值;举个例子,安全情怀,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喝上放心的奶粉,价格情怀,让每一个普通家庭都能用得起。
12)、挖掘稀缺
基于产品特点,从用户所得角度,我如何营造稀缺感,让用户产生今天不买就亏,更愿意当场转化,例子,一天只能生产十件、过了这月就会停产等。
任何一个产品,都值得用以上卖点框架,重新梳理一遍,但是实操中,我们往往发现,产品与用户需求是不对称的,即我的产品,真的能解决用户需求吗,又或者,我的产品,又真的具有吸引力吗?
经过四年的内容创作,我越发领悟了卖点拆解的终极宇宙,即十二个字口诀——逼近极限、避轻就重,无中生有。
什么叫逼近极限,即没有优势的卖点,但又必须要展现,就适当进行效果夸大,让素材的卖点离审核线更近一点,短视频素材本身就是广告,这就意味着必然有加工成分,你不加工别人也加工。
在广告创意上,具备道德束缚感是做不好素材的,没有”营销“的广告,就不叫广告,只要我的产品好,我的“虚假宣传”,就是对用户的“善意谎言”。
避轻就重,即没有优势的地方且不是核心重点,就不提炼,比如一款产品质量好,但价格不具备优势,就不提价格,而从产品材料、工艺等角度下手,转移用户的注意力。
什么叫“无中生有”,即当出现三种情况,分别为产品卖点缺失、卖点同行用烂、或者限于平台规则不可表达的情况下,则“赋予产品本身没有的卖点”。
例如,描述地域,来自北纬三十度的黄金产区;描述工艺,100斤才能提炼出一斤;描述背书,20年源头工厂,1000多工人;描述功能,老公喝一周,老婆笑一月等等。
什么叫”赋予产品本身没有的卖点“,大部分的创作者,都只是在一定审核尺寸下进行创作,比如,描述背书,虽然涉及虚假,但是不影响产品使用。(适当鼓励)
当然也有团队,赋予的产品卖点太过,就会涉及平台严打,应用最具标志性的,就是养生茶产品。枸杞茶,号称男人的福音,如果喝枸杞都能治疗男人问题的话,肾亏就不会是世界性难题。(不鼓励)
产品卖点框架的梳理,将完成两部分的作用。第一,通过梳理,能知道哪些卖点与用户痛点相结合,第二,挖掘出用户自身都不知道的惊喜卖点。
作为内容团队,当对用户画像,用户痛点,与产品的卖点足够了解,才能创造出一套强种草的内容脚本,而这套内容脚本,必须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开头前3秒+中间卖点+结尾引导“。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尹晨带货实录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4
-已有4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