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虚构故事背后的共性难题!
2年前
收藏 0
1
【摘要】:营销这回事~
2019年,你突然发现周围铺天盖地出现了和品牌相关的信息,公众号经常推送又有哪些新锐品牌融资了,和老友聚会时发现周围好几个朋友也开始做品牌了。他们意气风发,不停的和你举例那些在风口上新锐品牌的案例,那些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把公司做上市,进入人生巅峰的风口机会。
他们苦口婆心的劝你,08年-13年淘系品牌抓住机会崛起了一大批;15年-16年,微博带货诞生一批女装品牌,韩系品牌也跑到风口上;你看看元气森林,看看完美日记,再看看三顿半,花西子等等,一个个都风生水起。这是一个不容错失的机会啊!
随着“所有消费品都值得重做一遍”的口号拉响,你也踏入了做新消费品牌的大浪潮。
你看了下市场情况,从高频复购,及有需求意识的用户量,你决定做护肤品品牌。拿融资比你想象的容易,凭借会讲故事的PPT,找了家融资中介安排好排期,车轮战见投资人讲故事讲情怀。在拿到千万融资的同时,你意识到正在做品牌的同行比你想象的多。似乎但凡有营销背景的,或者厂二代,或者研发经理,都通通开始下场,拥有了自己的品牌。
接下来你开始利用拿到的融资找工厂,料体厂,瓶器厂,包装公司等等。你知道讲给投资人的故事只能是故事。你要做的是做出能快速推向市场的产品。产品是媒介,质量不是前期重点,要的是和新冒出来的其他品牌抢流量背后的用户。
创业嘛,重要的是后续的可持续性,你算了笔账,需要做到怎样的gmv才能拿到第二笔融资。于是你采用爆品路径,简单点说就是以产品为媒介,花钱买流量,加速gmv的达成。roi不重要,增速才是王道。
很快你的产品刮起了营销大风,虽然在小红书,抖音等渠道被大量的用户看到。但正所谓树大招风,你的产品逐渐收到负面舆情。
你一边寻找资源解决这些问题,一边开始反思流量和产品的关系,慢慢意识到一旦产品不行,流量越大反噬越大。
于是开始重新回头做好基础功:怎么做出消费者认可的,能解决市场需求的产品?做出好产品不是一件能用快解决的事情,投资人的催促以及越来越多突围出来抢流量的竞品让你彻夜难眠。一边是难而正确的事,一边是当下不得不解决的重要又紧急的事,如何权衡,怎样平衡?你开始思考自己这批新锐品牌,和长存10年,百年的品牌区别是什么?到底什么是品牌?
祸不单行,反复的疫情,迎来寒冬的大环境,投资人开始成堆的不看好新消费赛道,一如当初他们成堆的看好新消费赛道一样,由当初笃定这个市场好变成了此刻笃定这个市场不乐观。
外忧内患,越来越捉襟见肘的资金不足以支撑往期粗旷式营销打法,为了生存,你开始设定新的考核指标。于是开始有一批觉得“这公司有点不行了”的员工趁着身上还有一些值得吹嘘的战绩光环,选择跳到其他公司或干脆自己单干。
你开始觉得,有人离开不一定是坏事,毕竟当下要做的是“开源节流”,人员工资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能省则省。
没到一个月,你发现人离开资金压力减轻了一些,但下面的一波人没成长起来,投放以及运营一团糟,新的负担又上来了。
你不得不面对“组织管理”的新命题,你慢慢意识到,当市场低迷时,当自己所在的这一波品牌境况都差不多时,在精细化运营需求下,接下来拼的是内部组织的运行效率。
顺境让人猛头向前,逆境容易让人反思事情最底层的运行规律。公司未来的方向,战略,再到内部组织架构的调整,任务分配,效率的提升。是一个不得不由自己去解决的问题!
01 告别流量驱动的野蛮式增长,重新确定当下目标
以前想着抢流量做增长,团队只要具备会花钱能营销的单点破局能力就可以。但在当下环境里,你开始重新根据往期的数据,市场的反馈,按照品牌盈利能力和品牌力,判断自己的当下位置,未来要去的方向。
你知道没办法解决未来的方向,当下的营销目标,就没办法给到团队明确的方向。因为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业务侧重点不同,对当下的达成路径也会不一样。
比如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超头部品牌,占据平台生态位,那消费者在任何渠道搜索品类词或者需求关键词,是不是在平台的任何端口都能看到你的产品内容?如果没有,那是不是关键词覆盖率要做到位?品牌搜索卡位要做到位?目标用户所在的渠道要铺到位?
先明确方向,确定问题,再拆解和解决问题!
02 用一句话说明,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你
有一天你在家洗漱时,发现自己作为一名典型消费者,也时不时受到很多产品的花样冲击,家里有好几种类型的洗发水,去屑的,去油的,滋润的,香氛的;有好多种精华,美白的,祛痘的,抗衰的;甚至洗面奶,牙膏都有好几种。
你让你开始重新思考一个问题,消费者已经有这么多产品了,为什么还要选择自己家的这款?
是有打动消费者的故事或品牌态度,还是解决了他们一直没被其他产品解决的痛点,凭什么她们要放弃已有的选择用自己的产品来替代?
你的品牌/产品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怎样的效率和价值?产品怎么差异化?怎么建立流量采买外的护城河?
03 怎么不依赖人,而是靠流程/制度完成最终目标
你有时候开始对部门的管理力不从心:首先是怎么让大家的力往一处使的问题,其次是为了达成统一目标,如何分配每个部门的任务,以及怎么衡量部门对结果产生的影响/贡献问题。
在顶尖人才稀有性以及未必能和公司内部有更好的磨合客观情况下,怎样不用依赖某个人,而是尽可能的在梳理好的链路,设置好的关键指标中,让绝大多数人靠他们的执行力达到最终的结果?怎么通过数据以及链路模型更好的评估部门的业务?
老板的孤独:公司内外部无法同频对话
最近这段时间,我和非常多的老板以及操盘手做了沟通,真正敞开心扉时,很少有老板说往期的成功案例或辉煌数据,更多的是苦涩的踩坑经历和外界快节奏索取结果的压力下,对当下的迷茫焦虑,病急乱投医的无奈。本来想收割服务商,越功利却变成了被收割的对象。
对老板个人而言,常常因为过去的经验和资源,在某个领域有极强的操作能力,能进行单点破局,完成公司第一波的增长。但随着接踵而至的问题,发现因为对公司当下的业务规划和操盘缺少全局观,没有找到系统的方法论,经营公司变得越来越吃力!
老板的孤独在于当他在讲底层逻辑时,其他人在讲执行,没办法和周围的人同频对话。随着团队全能手越来越少,在面对下面一层还在成长的人员时,不得不解决组织中的个体存在的问题:
1.一些小伙伴没有经历过业务全貌,很难有章法的进行问题解决,经常局限在执行细节里,个人很努力,但对结果带来的影响却不大;
2.没有办法在统一目标下,和其他部门进行业务逻辑和指标的对齐;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楠开口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1
-已有1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