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创新论2——「创新」三大误区:创新其实可拆解可复制可学习
2年前
收藏 0
0
【摘要】:误解了创新,就是放弃了未来!
「创新」的三大误区
提到「创新」,人们总是有三大误解:一,创新就是发明创造;二,创新是天才们的事情;三,创新是灵光一现,孤立的,很难被学习和复制。
-
对于商业活动来说,固执地追逐新颖或者发明,就相当于在市场不会买账的地方投入资源;
-
将创新归因于天才, 就会有高不可攀的幻觉, 以“太难了”、“我做不到”为借口,拒绝创新,放弃自己的努力;
-
误以为创新是“灵光”乍现,就会以蒙昧的视野,遮蔽在持续创新的道路不断前行。
误解了「创新」,就是放弃了未来!
1、误解1——「创新」就是发明创造
仅凭一己之力,没有他人的想法和刺激,即使做的再好,也是微不足道,单调无聊。——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说到「创新」,很多人首先将它与发明创造联系在一起,认为创新一定是从无到有,似乎只有百分之百的原创才叫「创新」。
创新并非发明创造一个全新的事物, 只要是将不同的事物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事物,就可以称为「创新」:
-
女娲 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就造了人;上帝 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创造出一个男人,又取出一段肋骨,造就了一个女人。
-
火车、汽车,轮船,没有一个是被凭空创造,而是将蒸汽机放在轨道上、四个轮子上和船上。
-
鼠标在诞生之初,并没有被认作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只有它被乔布斯,与用户界面系统完美结合时,鼠标的真正价值才被称为伟大的创新。
图片来自互联网
正如前文所言,尽管表述不同,「创新」的共识却只有一个—— 「旧要素,新组合」 。
所以,「创新」绝不等于发明创造。
2、误解2——「创新」是少数天才们的事情
一直以来,关于天才们的神话阻止了我们这些普通人去努力创新——达芬奇、诺贝尔、爱迪生、乔布斯、马斯克......。
大部分人总是以「太难了」、「我不是这块料」为借口,拒绝创新。
背后的原因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被种下了一个「坏认知」,误以为只有少数天才才有能力创新。
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能力不是天才独有的!人人都能够创新!
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无论是企业界、非营利机构和政府,处处都有创新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德鲁克
图片来自互联网
德鲁克认为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他是有规律可循的实务工作—— 创新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训练;不需要灵光乍现,但需要遵守“纪律” (创新的原则和条件)。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不是对原有一切“斩草除根”,而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这次推出一个新产品,下次实施一项新政策,在下一次就是改善公共服务。”
——“但是,这些都不是事先规划出来的,而是专注于每个机会和各种需求,它们都是试验性的,如果它们没有产生预期和所需的结果,就会很快消失,务实而不教条。”
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个体的 「 发明 」 早已被有组织的 「 创新 」 取代。
-
伊梅尔特在试图把通用电气带向新阶段时,他从通用电气的根源寻找出爱迪生精神来激发组织的创新氛围,专注和投入 研发体系,而不是发明家个体 。
-
在苹果内部,不但一个产品线的不同设计团队之间有竞争,产品之间也充满了竞争。苹果的目标是,iPhone要好到让你找不到买iPad的理由,iPad要好到让你找不到买笔记本电脑的理由;研发过程也不是送设计理念到图纸、模型,按部就班的生产,只要有人提出一个更好的设计理念,整个程序随时可以重头再来一遍。
-
乐高百年繁荣,在于打造了系统的全方位的: “吸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创新人才、驶向蓝海市场、实践破坏性创新、培养开放式创新、探索全方位创新、创建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在数字化加持下, 「 创新 」神话在普通人的世界中不断涌现:
-
B站、头条、抖音/快手各种创新平台的不断赋能,让人人成为创造者成为可能。
- 巨头和风投让一个个有创新想法和肯干的创新者被加速孵化。
- Web3.0,元宇宙新技术,去中心化的新治理模式,正在赋能全新的创新可能。
「 创新 」并不是奇迹,不是魔法,不是天才们的专利,而是一种「认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对于企业而言, 「 创新 」最大的禁锢就是领导人的认知边界;对于个体而言, 「 创新 」最大的枷锁就是每个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3、误解3——「创新」是孤立的,与生俱来的,很难被学习复制
通常情况下,我们大概率会认为,「创新」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这一过程需要依靠灵感,创造力和天赋;「创新」是无法预测和管理的,不能寄希望于一定能出现,仅仅是也许,可能。
其实不然。
-
「创新」不是冒险精神和献身精神,而是一套科学的创新方法。
-
「创新」 不需要非同寻常的思想飞跃,只是最寻常的思维过程。
-
「创新」 的方法只是普通的方法,思考的过程就像散步一样平平常常。
研究「创新」 的思维过程,就会发现,创新是一系列连续的步骤,关键问题不在于思考的步子迈得有多大, 而在于思考的步骤是不是足够多。
-
阿瑟布莱恩在《技术的本质》说,“ 创新存在于新的解决方案转变为标准工程的过程中,其间包含着许许多多微小的进步和修正,它们积累在一起共同推动着实践前进 ;创新存在于由发明引发的根本性新技术产生的过程中;创新存在于这些新技术在改变内部组件或者结构深化时,因增加组件而获得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还存在于技术体从出现到随时间而发展,最后创造性地改变了那些与之遭遇的产业的过程中。
-
在《飞奔的物种》里, 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大卫·伊格曼指出,创新的具体手段可以用一个“3B法则”来概括: Bending变形:通过改变旧素材的形态,把旧的变形成新的; Breaking拆解:通过把旧素材拆解成碎片,使碎片或者碎片的组合成为一件新事物; Blending混合:通过把不同来源的旧素材拼在一起,混合成一件新事物。几乎所有的创新手段都是对这三个法则的单独或者组合运用。
-
乔布斯《史蒂夫·乔布斯传》总是在提出问题、解决它,然后重复,是这些连续的步骤促成了苹果手机的创新: 1)、在当时,智能手机很先进,但是它也很难使用,因为它总是带着一个键盘。2)、我们需要一个大屏幕和一个鼠标,但是我们不愿意把鼠标带来带去,那样会很麻烦。3)、替代方案是用触屏笔,可触屏笔很容易弄丢。该怎么办呢?4)、干脆用我们的手指,这就是触屏手机的想法产生的过程。
-
增田宗昭《茑屋经营哲学》认为茑屋书店持续创新服务的精髓就是「成为用户」:我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只是一心站在顾客的角度,努力理解顾客的心情,寻找顾客想要的东西,然后制作出来而已。以开店为例,就是不断思考:顾客对新店的期待是什么?哪一部分能吸引顾客,再站到女性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年长的角度.......,思考“想去那家店吗?”“不想去 那家店吗?”“走哪条路?”“欣赏怎么样的风景”......。
-
吉姆·柯林斯在《卓越基因》中提出建成创新型企业的6个基本要素:博采众长;成为客户;试验与犯错,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自主权与去中心化和激励机制。
-
李善友教授在《第二曲线创新》中, 将创新分为八个思维模型:组合创新、单点破局、错位竞争、低端颠覆、组织心智、第二曲线、分形创新、战略杠杆。
图片来自互联网
所有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指向一个清晰而简单的道理—— 「创新」是可以拆解,学习,复制和创造。
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创新」并非天赋,也非资源雄厚者的专利,创新不依靠灵感,也 不是天才的专利。
创新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改变一下思维方式,以科学的思维步骤,持之以恒的尝试,踏实行动,就能得以实现。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品牌猿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