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能力升级+资本战略加持,机器人赛道进入黄金时代!
2年前
收藏 0
0
【摘要】:机器人送餐爆发式增长,资本注入助力行业洗牌!
过去十年,服务机器人行业一直蓄势待发,而下一个十年,它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主打餐饮配送机器人的擎朗科技在9月完成2亿美元D轮融资,这也是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金额最高的单笔融资。
今年的机器人赛道热到只要投资人稍微迟疑就可能抢不到车票,而服务机器人更是一路高歌,成为投资人争相抢夺的掘金地。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0全球机器人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
天眼查数据也证明,2019年中国送餐机器人市场规模仅为2.2亿元,而2020年送餐机器人规模已经高达到12亿左右,成长了5倍以上。2021年仅1~4月服务机器人融资就多达15起,占全部机器人融资份额的22%。
行业加速正在进行,短板频现如影随形,谈颠覆尚早,但改变正在发生。
来源:NCBD(餐宝典)
01. 一路吸金,资本注入加剧马太效应
当服务机器人投融资高潮和新冠疫情爆发撞在一起时,不少人认为服务机器人很有可能是响应了特殊时期的特殊需求。但一年半以来,行业明显呈现更加稳健的趋势,并以场景化的实现赢得资本青睐。
蛋糕不断做大,2021年机器人企业新增6.98万家,是过去10年数据最高的一年;场景更加落地,如擎朗智能已成为海底捞、巴奴毛肚火锅、外婆家等知名餐厅的合作伙伴,累计服务客户15000+;资本争相进场,如产业资本美团、头条都布局进入服务机器人赛道。
实际上,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不可逆转的“去人力”趋势,而疫情不过是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
2021年上半年,中国服务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有43例,融资金额约75亿元。头部厂商中,除了行业资历相对较老的擎朗智能(2010年成立)之外,其余公司的成立时间普遍在2015年前后,但大多已进入B轮或者C轮融资。
如成立于2016年的“AI+3D视觉+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梅卡曼德,9月披露的C轮融资额近10亿元;2015年成立的智能服务机器人服务商达闼科技,最大单笔融资总金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是擎朗智能之前该领域最高单笔融资记录的持有者。
来源:PX
这样的业绩也直接加速了服务机器人行业的马太效应,随着资本市场对餐饮配送机器人认知的不断深入,行业投资日趋成熟和理性投资布局呈现出向头部集中的趋势。
从服务商角度看,激光雷达、深度相机、AI芯片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头部企业,以及具有SLAM和AI算法等技术优势、在多个场景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头部整机厂商成为资本布局重点。
同样,从资方的角度来看,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大额投资大多由专业风投机构和头部科技公司引领,如饿了么投资擎朗智能,软银、IDG、启明、高瓴等头部投融资机构都有各自的项目在手。
02. 行业洗牌,喧嚣背后的实力硬战
资本的加速渗透不仅意味着行业红利期的到来,更意味着行业即将开启新一轮洗牌,过硬的技术实力以及市场扩张能力将成为赛道玩家的制胜关键。
过去五年,吊销、注销、停业的机器人企业数量高达2.4万家。蜂拥而至的玩家发现:在布局复杂、技术难度高的餐饮场景,机器人很难实现持续高效率无故障连续工作;而即使研发成功,在产品落地、商业化和场景化、规模化营收的盈利实现上,也面临诸多难题。
技术实现的关键点是上游供应链的完善和优质整机厂商的入场。 目前,激光雷达、深度相机等核心零部件国产厂商自研能力不断提升,成本逐步下降,主流厂商在核心技术、产品功能、产品外形方面都已经完成更新迭代。
来源: 36氪
部分厂商正面临技术见顶却仍未打开市场的困境,从产业链上看,这是因为缺乏“软件开发+硬件设计+制造生产“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导致产品落地困难,也是阻碍产业链上下游衔接的主要原因。
目前,思岚科技等软件提供商和普渡科技等整机厂商已经开始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的SLAM方案,为餐饮配送机器人的精度提升、场景扩展和成本控制赋能。
另一方面,从盈利实现和投资回报周期看,餐饮、酒店这些行业相对长尾,服务机器人公司应该考虑如何将产品惠及大众。 对于餐饮客户来说,他们既需要技术成熟、性价比高的产品,也需要企业持续稳定的服务和运营支持。
目前,当前大部分使用送餐机器人的餐厅部署数量平均在1-2台,这固然有机器人仍未被广泛认可的心理因素在,也是餐厅出于单价过高、运营维护成本高、专业技术支持难以跟上的考量。
解决途径包括提供更加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也有企业提出“租赁制“的行业构想,试图通过保留所有权的形式把控服务上的协同性,同时试图在落地爆发期前用更低的客单价占据市场。
03. 未来可期,降本增效创造增量
疫情加速数字化变革,餐饮配送机器人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价值不断凸显,在餐厅场景下应用不断深化的同时,有望加速在医院、办公楼、网咖、KTV等场景的延展布局。
来源: 36氪
而从价值实现看,即使有这样那样的展望,“能不能实现降本增效”、“是否真的实现机器换人”,才是现阶段投资者和消费者面对餐饮机器人最常问出的两个问题。
“如何创造增量?”,餐饮机器人从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两方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从需求端看,人口红利消失,年轻劳动力总体数量大幅度减少,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增加了用工成本,加上人口红利逐步变为工程师红利,对机器人的需求变高。
从供给端看,服务机器人在经历了4-5年产品打磨期后,目前产品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具备了大规模落地的基本条件。虽然在技术实现和供应链构建方面还存在上升空间,但现有的机器人解决方案基本可以满足下游客户对于质量和效率要求。
而将目光投向更宏观的互联网布局,不难发现,无人配送领域的发展既依赖创业公司在技术和落地场景的推动升级,也依靠大平台公司牵动对该行业的潜在需求,两者间早已建立了比想象中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如果说随着资本入局,餐饮配送机器人行业逐渐受到大众关注;那么随着应用端巨头入场,则证明餐饮配送机器人则逐渐受到行业市场认可。
早在2018年京东就与行深智能深度合作并发布了配送机器人“超影1000C”,为市民提供了“无接触送货”服务。由此可见,互联网平台型大公司既是技术升级的重要推力,也是创业公司最重要的订单来源。
来源:36氪
新兴,是弯道超车的市场机会;革新,是优化产品功能、提升运营效率的要求。这是中国投资者们对餐饮机器人的期望,也是科技行业寒冬中的中国科技市场的希望。
面向未来,餐饮机器人仍有长的路要走: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业务数据,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为技术的迭代升级积累场景数据,为产品性能的优化提供基础支撑。
唯有此,才能承担起“市场空间最大且商业化最有想象空间的赛道”的期望。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社区营销研究院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