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店Nothing:一家离娱乐圈最近的创意公司
2年前
收藏 11
23
【摘要】:没想过要红
在时代巨变的风口,广告行业更加丰富、多元。
为了窥探行业背后的真实现状,广告狂人网站上线「打卡」栏目,该栏目将会从打卡各家代理商、品牌、媒介公司开始,分享我们的所见所闻。
在展现百家现状和创新发展力的同时,增进圈内对各家公司的了解、对行业的思考,拥抱更新的时代。
“太低调了”,这是我们走出 Nothing 工作室的最大感受。
这个年轻的视觉创意团队,如今已经服务过不少爆款项目的整体视觉,例如《乘风破浪的姐姐》、《说唱新世代》、《创造营》,并且这些节目都拥有很高的评价和关注度。
作为爆款节目背后的视觉创意推手,Nothing 显然低调得有些过头:
公司没有官网,平时也很少在媒体前曝光,就连给自己打广告的方式也略显含蓄,丝毫不见年轻团队的外放和张扬。
带着一丝好奇,我们前往北京探访了 Nothing,听主理人 keys 分享了 Nothing 的这些年以及创意路上的思考与积淀。
到达 Nothing 办公园区已是下午三点,看到门口贴着的 chill 标语——“这里没事儿,请!”,我们走进了这栋二层小楼。
咖啡馆既视感
随处可见的公司周边、贴满照片的墙壁、巨大的人偶玩具……这就是 Nothing 团队视觉创意输出的地方,与其说是公司,不如说是充满玩乐氛围的创意俱乐部~
进门就能嗅见的“反骨”气质
被贴满工作日常的墙壁
你见过自制娃娃机吗?
二刺螈DNA动了!
伴随着这股“松弛感”,公司主理人 Keys 说道:我们不是什么“正经”公司,并在之后的谈话中,一次又一次粉碎我们对于乙方的传统认知。
keys(右一)
Part 1 Nothing的诞生:“人”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我们的结构分为四大块:动画、设计、影像以及舞台视觉,以后的一个发展是虚拟的影像设计——我挺看好这个市场的。”
在 keys 看来,“人”是决定一切的基础:“我们是看人来做事,不是说看事做人。”
合作是因为对“人”的观点认同,共事是因为与“人”的理念相合,不强求一致,但从不迎合。这大概也和 Nothing 诞生的过程有关,一切源于同道者的聚合。
最早的时候,keys 做视觉包装,合伙人做地产品牌设计,后来因为业务需求开始拍影片、做导演,再是节目包装和动画。说到动画,keys 也是找来好朋友,从一开始做视效总监,到最后掌管所有的动画制作。就这样,各有所长的三个朋友串起了 Nothing 的团队雏形,之后陆续地加入了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各执其责。
Nothing全家福
谈到这里,我们顺势问起了公司名称的来由。
“Nothing 的意思就是无中生有,从无到有地去做一些事情。”
正如公司的slogan
“make something from nothing ”
值得一提的是,Nothing 还有个更接地气的中文名——“没事儿”。不得不说,随性起名几乎成了这家公司的传统,因为除此 之外,他们还有“长沙没事儿”、“北京很行”这些对应不同方向业务的公司,取名全都很口语化。
如今,成立不到7年的 Nothing,几乎和主流平台合作了个遍,我们本想听听这期间的发家奋斗史,但没想到 keys 又讲起了“朋友”:
“其实这不是我主动选择,我是被动选择。好朋友都分散在不同平台,各自做着自己的项目,然后来找我合作,看起来是我们负责全平台的项目,但其实是我的好朋友们很有能力,他们在负责这些头部项目。”
这也回归了 keys 的那句话,“人”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也正是这些“人”
填充着Nothing的每一步足迹
Part 2 做内容=玩游戏,要把底层逻辑找出来
在我们眼里,Nothing 几乎承包了“内娱最强选秀”,芒果台的《浪姐》、鹅厂的《创造营》、优酷的《这就是》系列、B站的《说唱新世代》......似乎但凡 Nothing出手,就预约了爆品席位。
但在 Nothing 眼里,“所有节目内容就是一个游戏。”
“不论什么形式的节目,对我们来说,它就是一个内容包裹,一个故事表达,然后那个故事表达是基于一个游戏方式在玩。“当然,时间一长,就会遇上很多形式相似的节目,接到这种类似的项目,Nothing 又是如何在创意上发散避免设计同质化的呢?
“不用避免,来了同类型就做(找)不一样的(点)就好。”Keys 是个非常注重底层逻辑的人,在他看来,不是创意具有独特性,而是独特的内容核心能给创意不同质的发散指引,从而指导不同类型的元素设计整体,找到符合商业化需求的设计运用可能性。
“我们做 B 站《说唱新世代》的时候,拎的点就不是 hippop 街头文化,而是说唱表达,所以它肯定不是国潮风格。然后还要考虑结合 B 站自身特点,最后我们就把 B 站的弹幕和歌曲内容表达作为一个基础元素去呈现。”
除此之外,Nothing 还在创意上运用了横幅元素,通过这种真实、接地气的表达形式传递村头巷尾亦能说唱的无界限态度,同时结合 B 站的弹幕形式,让节目内容和平台本身形成一种有机结合。
“包括导演组设置的点唱机购买演唱所需的beat投币,其设计也是结合赛制分区做了不同的圆环图形赋能设计,贯穿于整个游戏。”
Keys 认为,B 站的出发点就是想要鼓励更多年轻人勇敢表达自己的态度,而说唱本身就是表达态度的一种方式,所以 B 站想做得更纯粹,就是放大这种方式的表现力——这是它和传统说唱节目的区别。
“然后像《说唱听我的》,它更多注重本土语言的表达,那我们就可以找一些国潮元素以及地方特色文化,把它的风格立出来。”
在讲述创意立意时,公司的照片墙则成为了 Keys 的临时讲台。听他说,这些照片大多是 Nothing 最近在做的项目,自己习惯把它们打印出来,然后去慢慢研究。
Part 3 甲乙方的和平共处,源于良好的共创关系
“我们不复盘的,因为这只会让你纠结。”
对于已经完成的项目,Keys 并不主张复盘,“如果一个项目有遗憾,那肯定是不可抗力和时间上的遗憾。如果有足够多的时间,我们可以继续打磨,像永远画不完的画,没有完美,只有更好。”
这种自信,来自 Nothing 对交付作品的极度认真:“所有人都是在尽自己的全力,去把事情做到能力范围内极致的好,然后才拿给客户看。”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客户爱了,作品就出街了;有很多人爱了,那这个项目就爆了。
“努力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极限好”,Keys 又强调了一遍,在我们问到如何评价 Nothing 时,他说,“我觉得它也是这样的一个性格,我找不到词来形容。”
他眼里的公司不是一个个体,而是团队每个小伙伴个性的集合体,因此很难用几个词来概括,唯有态度可以作为它和他们的共性。
不过我们也知道,所有出街的创意,不是创作者自己拼尽全力就可以,还必须考虑一些“不可抗力”,比如,甲方意见。
甚至有时候,客户也不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那我会去沟通。”
作为给项目定调的人,Keys 会在前期对接的时候,就把需求梳理清楚,并给我们举了个简单粗暴的例子:
“双方可以聊嘛,设计就是从一个概念模糊的需求,到落实的过程。“设计”两个字就说明了一切。就聊你要什么,红的、白的、绿的还是蓝的?如果要白的,那又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你喜欢或觉得左边这种还是右边这种更合适?所有方向就是这样一点点聊出来的。”
发现没有,Nothing 有一套自己的沟通方法,就是让决策者做选择题。
沟通的目的在于获得答案,主观题的答案说多也多,说少一个“略”字就能带过,只有选择和判断才有标准答案。
虽然创意人的沟通未必需要标准答案,但创意的执行必定需要一个标准。只有当沟通目的足够明确、商讨结果足够具体、双方指向达成一致的时候,甲方预期才会合理,乙方创作才有有效性。
在 Keys 看来,商业创作很多时候,其实找不到所谓双方都满意的“最理想”状态,但双方的坚持其实都能理解,“我一直把甲方乙方的合作关系视作一个共创关系。如果真的意见不统一,那就你退一步或者我退一步。”
“我们和客户哪有什么分歧,都是服务内容,让内容成为自己的作品。”
Part 4 Keys——“我不是艺术家,只想做表达者”
那么 Nothing 的主理人 Keys,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在 Keys 对自己的定位里,他既不是艺术家,也不是个商人,他只想做个纯粹的表达者。
“艺术家做不了,那种极致我做不到。
墙边放置的艺术画作(猜猜哪张出自keys)
“我就是有一些想法想要表达,用了不同的媒介去讲。比如说我以前用黑白画面去表达,后来发现单独一个画面很难承载了,我就换另外一个媒介,比如动画,影像来表达;影像不够了,以后有能力或者有资金条件,就自己拍个电影去表达。
“我觉得做到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就可以了,这个比较重要。”
“喜欢”、“有意思”,是我们聊天过程里 Keys 最常用到的词。但很多人把喜欢变成职业后,常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依然保持最初的热情?
这在 Keys 看来,却是个不存在的问题,因为对他来说,有意思的从来不是“做什么”,而是“怎么做”。
作为一个创意人,他在工作中从不考虑“我的艺术表达语言”、“我的创作空间”这些自我且虚空的东西。创意人的“专业”,体现在他们比普通人了解更多设计风格、知道更多技术原理;而创意者的工作,就在于为遇到的每一个项目找到最适配的表现方式,内容适配的得体度和分寸感尤为重要。
所以 Keys 说,“我觉得有意思的,就是我现在的工作。”
keys和我们分享刻在滑板上的设计作品
而作为一个表达者,他认为表达不需要“灵感”,但需要训练自己的习惯。
“什么样的习惯呢?”
“保持新鲜感的习惯。”
Keys 开始指着我们眼前的桌子比划,“比如我讨厌这张桌子,因为它总磕到我的膝盖,那么我会本能地去想,怎么做个不磕膝盖的桌子?下次再讲这张桌子,我就会换另外一个思路,想为什么桌子会有 4 条腿、可以不要这 4 条腿吗?就是这样换着方式在生活中各种细节处想问题......”
就是中间这张桌子。。。
不得不说,Keys 是个想法特别多的人,一张桌子、一根吸管、一辆车,都可以是他想法的开端。这种从身边的细小事物出发,训练自己向内、向外延伸思考的生活习惯,让他在做创意的时候,总能找到不同的切入角度。
背后是来路,面前是征途
Part 5 热爱,是一切的理由和答案
Keys 是个有趣且直接的人,他说他不会管理团队,笑说“公司没有上班机制,你看楼下反正也就那么几个人过来,我也不知道他们具体来干嘛,可能有自己的安排吧。”
但在我们看来,他实在是个很好的“老板”。
对待工作伙伴,他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我可以跟每个人去聊不一样的事,就团队现在的每一个小伙伴,大家都有自己的特点,我觉得挺好玩的。”
看待团队问题,他又把整体性放在中心:“我们没有什么拐弯抹角的,也没有等级。他们不管我叫老板,没事就开我玩笑,就像朋友之间聊天的那种。”
如果有业务技术上的进步需求,Nothing 会出钱给小伙伴报班上课,让他们把技术学回来,然后在项目里直接上手。我们把这称之为“福利”,但 Keys 却说,
“对我来说,这是我的福利。小伙伴会了这个,那整个团队就会了这个。”
这让我们再一次重新认识了 Nothing——一家以兴趣驱动的公司,诞生于创始人对视觉创作的热爱,成长于团队成员兴趣的发散。
团队无数次摩擦创意的地方
而作为团队的核心,Keys 当下的兴趣点在于“虚拟呈现的视觉技术”,这也将是 Nothing 未来的新业务板块:
“刚刚你有提到,未来的方向是虚拟影像设计?”
“对,我太喜欢这个东西了!”
说到这里,Keys 的兴奋溢于言表,“国内刚刚开始尝试使用虚拟技术的时候,我们就做过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现在的技术可选性更多,我们也在不断的累计知产,做内容与视觉的可能性。接下来的市场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采访结束的当下,我们尚对 Keys 描画的“虚拟未来”一知半解;但在我们结束撰稿的当下,关于“元宇宙”这个未来关键词的热议,已经引发全网关注。
我们无法知晓这点风向,将如何改变潮水的流向,就像 Nothing 接下《浪姐》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节目会带来如此大的社会影响。
但 Nothing 让我们看到,目视远方的创意人,不会等风来,只会先行去往浪起的方向。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狂人编辑部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23
-已有23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