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行业AE职场方法论(上篇)

杂兵罗比 杂兵罗比

3年前

收藏 收藏 8

点赞 8

【摘要】:三大时间管理工具,项目多心不慌。

因为心里总有一个执念,懒癌晚期的我,拖延三个月还是在长假期间填完了这个坑——广告行业AE职场方法论,全文共5480字,分成上下两篇,给需要学习工作方法和提升工作效率的小树苗。

也许你已经不算是“小树苗”了,即使你初出社会不久,但优秀如你总有天会枝叶繁茂。成长的过程大部分靠自己,小部分也要靠运气——遇上懂得栽培的人,不太过于严苛地揠苗助长,也不太过于娇惯养成温室花朵。浇水、施肥、移栽、接受自然的挑战……都需要恰当的时机。在只能靠自己的时候,文章里总结的这些可能是武器,也可能是提醒,它们也许能够帮助你不至于焦虑地走进死胡同,不至于在必须一个人面对的时候手足无措。

你可以做一个温和的人,但你千万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职场。装备给你,看着用吧。

第一把打野刀,管理多任务。

最忙的时候:刚入行和现在

曾有朋友说,不少互联网公司培养新人的方式类似“养蛊”,生存与否取决于你有多大的野心有多想活下来。这就跟培养一个忍者,铸一把锋利的剑,是一样的道理。在这样的环境下,先做到比别人都努力,才有资格去拼天赋。毕竟互联网是需要估值的,你的每一分钟都要为公司带来价值。

互联网行业压榨小年轻,而我们广告行业在这一点上也绝不认输(压你时间精力都不算事儿,还可以压你的工资哦),也许我们能跟大厂抗衡的,还有……加班强度?公司恨不得把一个人当三个用,一个Account手里有3个以上的项目是常见的,一个specialist同时跟进3个以上的活动也是正常的,如果你不会管理自己的工作量,迟早有一天会活成一个轱辘。

怎么管理工作量,在多任务同步进行的时候不至于让任何一个项目糊在自己手上?有一些比较科学的方法,和比较良好的工作习惯,可以下意识地去培养。

首先呢,撇开DDL谈工作量都是耍流氓。第一步你就要明确自己手上有多少工作,每项工作中包含多少子任务,每个子任务目前的进展、分别对应的提交/上线时间是什么时候。

在你的脑子里明白地画出属于你工作内容的“全局”,并用实际可展现的形式让你和你的团队都能看到它——比如最简单的每日To Do List,或每周WIP表,更细致的如每个项目的甘特图。掌握它们的信息,主动推进其中的每个部分,而不是被一堆繁琐的事情逼到焦虑,然后陷入“工作量太大,压力太大”的死循环。

任务越多,越要保证时间在任务管理本身上,不要觉得工作太多忘了花时间梳理。

尤其对于那些自驱性强的同学来说,如果不科学地逼迫自己,更容易陷入自我责难。所以你需要——

好习惯和思维方式:帮你快速成长

一、时间管理

事情看起来总是繁杂琐碎,做事之前,最好逼自己搞清楚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哪些事情看起来很重要但其实无关紧要。做要紧的事,而不是着急的事,这个思维方式,可以落地到时间管理的四象限中,辅助自己安排好时间。(文章中所有配图都是keynote画的,手机阅读很不友好,请放大单张查看)

如上图的4个象限中,我将自己近期面对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的程度分为四个层次,重要且紧急的事、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紧急但不重要的事,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

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一定要马上处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适当借助他人力量帮忙处理。有时候第四象限里的事情往往很有价值,尽管这些事情不紧急,但是它们会影响你的工作成果质量,业绩、思维方式等,帮助你养成“做要事不做急事”的习惯,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二、问题分析

确定要开始着手一件事情之后,发现自己无法一口吃个胖子,那我们就进行目标拆解,找到解决办法。

麦肯锡的第一个女顾问芭芭拉提出的MECE就是一种聪明的帮助分析、解决问题的原则。MECE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 在对一个issue的分析过程中,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从中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简单应用如下图:

个人觉得,思维导图就是很好地印证MECE原则的工具,厘清逻辑之后事半功倍。不过呢,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需要很刻意的反复练习,不精此道的我无法装更多的B……ilibili了,感兴趣的同学回去熟读《金字塔原理》吧。

三、执行检查

当我们在工作中执行一个项目/任务,需要尽量做到有始有终,始于计划,终于复盘。

老生常谈的持续改进模型PDCA(Plan - Do - Check - Action,又称戴明循环)不仅可以用于多种项目QC,还可以让我们养成无论接到多急的任务都先想清楚再行动的习惯、无论多么胸有成竹也会多个心眼“double check”的习惯、项目/任务结束之后复盘总结的习惯,这些都会成为宝贵的经验积累下来,为自己的成长带来潜移默化的益处。

这些年在工作中掉过的坑也不少,作为项目的管理者,我认为“想清楚”比“马上做”更重要一点,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但也要依照具体情况而变动 —— 手上的任务目前是处于哪个象限,见机行事。

善用小工具:事多也不乱

一、To Do List

这个应该是很日常的小工具了大家都不陌生,要做的事情做一个列表,完成一项就划掉,这样不容易漏掉各种大大小小的任务。但不主张变成“便利贴女孩”,满桌子都是信息量也容易把自己搞乱,结合上述的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分类做列表会更清晰哦。现在无论是PC还是Macbook都有桌面notes小插件,手机上也有各种任务清单APP,管理小任务so easy。

二、WIP(Work in process)

进阶一些的个人项目管理,建议用WIP工具来看清大局,当我们手上有两个以上的项目同时交错进行,对接方和任务量比较多的时候,每周更新一次WIP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现状和更好地统筹资源。

(个人项目WIP表的格式图例)

有兴趣的小可爱可以详细看看每一项的说明:

类型及事项——可以用于区分任务的性质,是属于日常的跟进还是项目制的管理,如果是项目制,必须明确DDL以及项目的KPI,也就是这个项目最终要达成的目标;

具体任务分解——就是详细到位这个任务进行定性,是规划还是执行,如果是方案,里面会包含哪些内容,如果是执行,要写清楚细分的任务数量和产出;

进展状况——这一栏注意,除非是日常重复性质的执行类工作,否则都不能写“按计划执行中”,而是要写明白目前进行到哪一步,无论是待反馈还是待修改,节点在哪一方手上(是自己,是客户,是第三方?)都需要明确;

风险提示——这里需要写与这项任务相关、会影响到任务顺利进展的制约因素,比如素材没收到/领导未反馈/资源可能不足等等,这些都算风险,甚至是你觉得手上既有的重要工作已经花费了100%的时间无法再handle这一项了,也属于风险,自己清楚,也要让老板清楚;

对接方——这里要明确到个人,不能模糊表达,你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出口/收口,具体的事情找具体的人;

下一步及DDL——下次提交的时间节点,最终上线的时间,什么时候内部review,什么时候可以提交,什么时候执行,项目负责人必须对任务的把控有具体的时间观点,这是基础;

备注—— 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任务的实际情况填写,比如可能需要团队内或外的某成员协助,或可能需要更多资料支持,这是一个由项目成员自己提出或者客观存在的因素,是一个队自己的提醒。

三、甘特图(Gantt Chart)

在对某一个项目进行深度管理,包括具体事项、进度、责任人、出品QC的时候,甘特图是一个很基础却很好用的工具。纵轴按规律分类写上项目里的所有详细事项和具体责任人,横轴按时间分布具体点位,用不同颜色标记重要时间节点(如第一版提交时间,最晚反馈时间,固定的制作时间段,最终上线时间点等等)。

上图是简单举了个栗子,实际上很多复杂项目的实操都可以用甘特图的方式来统筹管理进度, 其中最具有指导意义的是,可以用DDL的时间来倒推,从而对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留好足够的buffer和思考planB的空间。

多人同时管理一个大项目的时候,可以利用类似金山文档在线office工具将WIP表或甘特图在线运作,每个项目相关人员都可以浏览和编辑表格内容,确保大家信息同步。

如果需要进行多人多任务多支线管理,那么一些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工具(敏捷看板)也可以尝试,比如teambition,tower或者微软的office 365内置功能插件Microsoft planner,这属于略高阶的技能,需要认真严肃地单独展开讲——如果有机会的话。

打野成长part到此告一段落,先养成好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再辅以小工具的灵活使用,多任务管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有条不紊,各个击破。

由于文章的篇幅有限,暂只提出一些概括或方法论,也许会相对枯燥,具体的应用要写的话每一点都可以展开一篇文章细聊, 且需要养成思维习惯,加上不断练习才能逐步掌握。

上篇到此结束,下篇预告:管理知识体系、管理手中的资源、管理情绪。文章的内容有点点硬核,有拿到稿子提前阅读的业外人士看到一半就睡着了,不过这篇文章的受众也并非普通读者。无论如何谢谢你能看到这里,小树苗,我们下篇见。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杂兵罗比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8

-已有8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