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枯竭?来看这4个快速量产创意的方法!
3年前
收藏 11
7
【摘要】:就这?不要也罢!
首先,先来想想我们为什么常常会出现“没有创意”、“想出来的点子干巴巴”的状态呢?
这其实是人类为了生存的本能。
在古时候,食物是有限的,
如果我们不想那么多,大脑就不会消耗太多能量,也就不会那么容易饿肚子。
所以,为了不饿肚子,人类进化出了一种省能量的思考方式,
也就是【线性思维】。
看到A,我们就能直接想到B,就像连一条线一样快速又简单。
但也正是因为线性思维非常简单,每个人都能做这样的联想,所以也让它能产出的东西非常普通,也就沦为了“泯然众人矣”的点子。
比如,让你说一个和橙子类似的东西。
很多人可以第一反应脱口而出:桔子。
这就是我们的线性思维。
不过还有可能,有的人脱口而出的是:果粒橙。
有的人会说:香蕉。
有的人会说:网球。
这些都是马上脱口而出,第一时间想到的,和“橙子”类似的东西。
那为什么大家会说得不一样呢?
我们来看它们之间的联系:
你看,就算都是线性思维,但因为每个人找“类似东西”的时候,思考的原理不一样,所以想出了不同的东西。
那我们把中间这个【思考的原理】叫作“P”吧,它其实是帮助创意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东西。
“天降打败竹马”
有了“P”,第一个创意工具就出现了,它叫作:“天降打败竹马”
现在让你想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个大别墅,但常常遭小偷,你要用什么办法防盗呢?
“防盗”是我们的目标,也就是A点,
按照你的线性思维,快速想一个理所当然的做法,
我的想法是:请个保安。
“请保安”的解决方法就像“防盗”这个问题的青梅竹马一样,在我的脑海里从一开始就仿佛绑定在一起,它们彼此相亲相爱,难舍难分。
那这时候,我们想一下,是什么原理让“请保安”可以解决“防盗”的问题呢?
这个原理可能有很多,我想的是其中的一种:“保安可以有震慑作用”。
正是因为B拥有P这样的特质,才让A如此地与“青梅竹马”B难舍难分。
OK,当我们发现了其中的原理之后,就可以再想想,
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起到“震慑”的效果呢?
比如说,
C1:摆假人
C2:阳台挂警服
C3:“内有恶犬”的牌子
C4:装摄像头
突然间,围绕着原理P,你又可以想到好多个新的想法,然后再把它们和A建立联系,发现这些想法同样也是可以解决问题A的:
这时候,这些新的“想法C”就是一个个“天降的情敌”,他们和B一样同样符合原理P。
所以,只要它们有机会和A建立联系,就有可能“天降打败竹马”。
这就是第一个方法“天降打败竹马”的模型,上面的举例好像很简单,
那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在以前,建在路边的信号基站很容易被盗,小偷会盗信号基站里的电缆、电池等东西去卖。而官方的主要做法就是“盖墙把信号基站围起来”来防盗。但小偷会翻墙。于是官方把墙建得更高。但小偷在墙上打洞。于是官方把墙加固。但小偷在地上挖洞钻过去……
你会发现,官方的做法无一例外都是之间按着“线性思维”的法子,和小偷之间的博弈就像回合制下棋一样。
但随着阻挡小偷的东西越建越厚、越建越多,建信号基站的成本也变贵了。
这时候,你有什么主意解决这个问题吗?
先用线性思维想3个问题A的“竹马”B:
想想这些“竹马”B是拥有什么原理P:
想想有没有其他的“天降C”也拥有同样的原理P:
这时候,我们确实新找到了一些“天降C”。
要注意一点,无论这时候想到的天降C有多么奇怪,都不要质疑,先把它记下来。
比如“增加偷的难度”这个原理P让人想到“把信号基站埋在地下”这个想法,可能有的人会马上质疑,“埋在地下之后还怎么维护基站,要每次维护的时候再挖出来吗?”
千万不要马上质疑,记下来。
接下来,我们“梅开二度”,继续想想这些“天降C”还有没有其他的原理P呢?
比如“110联动系统”这一点,它还有个原理P是“及时发现与追踪”。
拿比较奇怪的“埋在地下”这一点来说,它还有个原理P是“隐藏设备”。
根据“新的原理P”,我们“套娃”一下,想想“新的天降D”:
基于“及时发现与追踪”的原理P,或许可以给基站的电缆、电池都印上特制标识,这样无论小偷拿到哪里去卖,都可以一眼分辨出这就是来自基站的设备。
给设备装上sim卡,这样就可以定位到设备移动到哪里去了。
而基于“隐藏设备”的原理P,或许可以把基站建得迷你一点,把它藏在绿化带里、或是藏在路灯的柱子里,总之把基站伪装得像路面上的其他东西一样,让小偷找不到。
通过这种“天降打败竹马”、“新的天降再打败老天降”的做法,
我们就获得了很多的创意。
现在再看一看,是不是比线性思维最初想到的方案要好一些呢?
“就这?不要也罢!”
再来讲第二种创意工具:“就这?不要也罢!”
比如我们这时候要给一瓶矿泉水的外包装做创意,
我们先把一瓶矿泉水所需要的东西全部列下来:
瓶盖、瓶身、包装条、里面的水……
这时候我们可以想:
“瓶身长成这样?就这?不要也罢!”
于是我们把瓶身换成了其他形状的造型:
同理,对于矿泉水的瓶盖、包装条、里面的水,你也可以去质疑,然后用其他东西把它们替换掉,这就是一次外包装的创新。
这种只看表面客观事实的创新确实是比较容易的,但很多时候我们要创新的东西是一些内里的要素,比如功能上的创新,那这时候,我们最初该罗列的东西是什么呢?
你可以罗列你想创新的事物的5W和1H: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我们现在给吉利剃须刀做创意,我们先列出吉利剃须刀的“Who(用户是谁)”:
剃须刀的用户肯定是男士啦,这也是一个快速就建立起来的A到B“线性思维”。
这个时候,我们想“就这?不要也罢!”
于是非常猛地找到一个和B点完全相反的事物作为C,
比如,男士的反义词就是女士:
然后,我们把C点和A点建立联系……
你会说:“等等,女士和剃须刀有什么联系?”
是啊,怎么把剃须刀卖给女性呢?
好好想一想,剃须刀是不是用来剃毛的呢,女士虽然没有胡子,但也有腿毛、腋毛吧?
那我们把剃须刀包装成剃毛工具卖给女性不就好了!
根据这个创意,吉利剃须刀去访谈了一些女性用户,看看她们喜欢怎么样的剃毛工具,最后做出了一次性、塑料质感、鲜艳颜色的吉利女性剃毛刀,到现在还一直在超市卖得很火呢。
那如果列的是what呢?剃须刀是干嘛的?剃毛的。
“就这?不要也罢!我写个‘长毛’!”
疯了吧,“长毛”怎么和“剃须刀”联系在一起?
吉利剃须刀还真的根据这个创意,做出了一种三个刀片的剃须刀,
三个刀片之间有夹角,两个刀片先把胡须卡住,把毛囊里的部分拉出来一些,也就是让胡须先“长长”,第三个刀片再一刀刮下去。
这样做,就比普通的剃须刀刮得要多一些,也就避免了早上刮完胡须,到傍晚又长出来一点的尴尬。
如果你要创新的是互联网产品,可能连实体都没有,那除了5W1H还能列什么?
列下产品的“核心价值”、“规则流程”、“组成部分”、“避免因素”,
然后去质疑它们。
举一个我们组上课时脑暴的例子,我们要做一个面对乡村儿童的音乐教育APP。
那这个音乐教育APP里的“组成部分”,可能得有“音乐内容”吧?
“就这?不要也罢!这个音乐教育APP就没有音乐内容!”
于是我们想到一个创意:
让乡村儿童自己录制采集身边的声响,比如流水的声音、砍柴的声音等等,
把这些音乐采样上传到APP里,通过APP的AI转换成一些固定节奏,
然后儿童再操作一些可视化的按钮自己调这些节奏的音色、音高、频率等,通过DIY把它们调整、拼合成新的曲子旋律。
这样,APP里最初并没有音乐内容,内容来自乡村儿童自发上传。
而乡村儿童在上传音乐的过程中,也参与了整个音乐节奏的制作过程,而不只是“听音乐”被动学习。
“非常随便”
OK,再来讲第三种创意工具:“非常随便”
比如,还是刚刚那个面向乡村儿童的音乐教育APP,我们来给它想一些功能。
这时候,我翻开手边随便一本书的随便一页,闭上眼挑选随便一个词——
于是非常随便地选到了“汉堡”这个词。
这时候,我们就对着“汉堡”随便想一些简单的“线性思维”联想:
要注意一点,在列这些词的时候,尽量让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数量差不多。
我们直接脱离“音乐教育APP”这个问题A点,随便弄了个新A点“汉堡”,根据汉堡获得了一堆B点。
然后——再去建立这些B点与“音乐教育APP”这个问题A点之间的联想。
我们组想了挺多脑洞,比如
“肥胖”——音乐可以和健身绑定,把我们的音乐教育内容融入乡村家长的广场舞音乐里,这样家长和孩子都可以一边跳舞健身一边享受音乐内容。
“外卖”——乡村缺乏乐器,可以联合几个村子建一个统一的乐器库,需要乐器的时候在APP点单上货上门,用完归还。
“标准的”——每首曲子的节拍是最直观的标准化要素,可以像天天K歌那样唱歌“踩节拍”的游戏化方式锻炼儿童的乐感。
……
其实,很多有名的电影编剧、广告创意都是用这种“非常随便”的方法论去构思出“出其不意”的剧情。
他们还会“多次套娃”,从一个随便的新A点想出的B点,再联想新的C点,再联想新的D点,最后才拿N点与最初的问题A建立联系。
因为创意的来源太随便了,根本不符合常人思考逻辑,所以可以玩出很多超脱的创意。
好像看似“非常随便”这种工具是最简单的,但其实,要找到“随便的新A点”是需要一个人拥有比较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的。
比如,你随便抽到的词不是“汉堡”,而是“波普主义”,
一个根本不知道“波普主义”是啥的人,又要怎么根据“波普主义”去联想各种B点呢?
以及,或许“汉堡”本身就可以联想到“波普主义”,但因为联想者根本不知道“波普主义”是啥,所以他不会做出这样的联想。
所以,不要再觉得去美术馆、去旅游、读和自己工作内容完全无关的书好像没什么用啦!
只有你不断去拓宽自己的视野,你才能拓展自己的链接点,获得更多新鲜有趣的“新A点”和“B点”。
“我不做正常人啦!”
第四个创意工具:“我不做正常人啦!”
这个方法论就如同字面意思,先把自己的想法变得不正常——
怎么让自己“不做正常人”呢?
有三种方法:
1、该有的没有
公司招聘员工→公司不做招聘还有员工会来
2、反向操作
公司招聘员工→员工挑选公司
3、白日做梦
公司招聘员工→公司不需要员工/员工不需要公司
当你通过这三种方法去想问题时,你可以搞出很多“不正常的想法”。
就像是一个无端推着大石头上山的人,人人都觉得你的想法很奇怪,
这时候,你把石头推到了山顶,你需要再推一把,石头就可以从山顶滚下去,达到“想法落地”。
这么获得这个“最后一把力”呢?
有四种方法:
1、寻找规律
也就是类似的建立P点(原理点)的方法
2、发现优点
给这个“不正常的想法”找一堆优点
3、场景模拟
想象这个想法“成真”的步骤和结果
4、前提条件
给这个“不正常的想法”找到适合它的前提条件
举个例子,你是一个老板,你手下有八个员工,现在你要挑其中一个人给他升职。
于是你去公司楼下的餐厅拿了八根牙签,折断其中一根,让这八个人抽牙签,谁抽到断的牙签谁升职。
这个想法是不是非常“不正常”?
如果按照线性思维,可能一般老板的做法是考核员工的KPI,让他们轮流做晋级答辩之类的,最后选出一个人。
那么,我们来想想这个不正常想法怎么推一把力?
1、寻找规律
抽牙签的原理是“随机性”
2、发现优点
1)抽牙签因为随机,所以非常公平
2)没抽中的人只会觉得自己“运气不好”,不会埋怨老板“眼光不好”
3)抽牙签比起可能要弄好几天,甚至几个月的绩效考核、晋级答辩,其实非常高效,一分钟解决问题
4)抽牙签因为随机,不会让几个员工为了彼此的绩效互相争斗,为了晋级结果互相妒忌
5)抽牙签不会让没晋级的优秀员工离开公司
3、场景模拟
其实刚刚在想优点的时候,我已经想象了很多“实施抽牙签选人”的步骤和结果了
4、前提条件
如果这八个员工都同样优秀,只让一个人升职确实会让老板很尴尬,还会引起员工之间的猜忌和斗争,最后没升上的优秀员工可能会离开。
所以,如果“八个员工都同样优秀”的前提下,“抽牙签”可能会比“绩效考核、晋级答辩”要更好。
通过这几步的思考,你会渐渐发现,不正常的想法好像变正常了。
你可以试着做一个练习题:
刚刚我们根据“公司招聘员工”联想出来的三种“不正常想法”,
你可以通过“推一把力”的方法让他们“变正常”吗?
总结一下,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四种量产创意的方法论:
1、“天降战胜竹马”
2、“就这?不要也罢!”
3、“非常随便”
4、“我不做正常人啦!”
大家学会了吗?
如果你也有好玩的创意工具,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林沛颖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7
-已有7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