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挣个面子
2年前
收藏 2
2
6分多钟的片子,
黄渤就把带农货这事讲透。
特别是对爱吃螃蟹的人,
直接说馋了。
▼
这支短片有不少喜剧元素,比如,螃蟹张牙舞爪地爬在黄渤身上,黄渤的满嘴顺口溜,村长扣去又加回三十斤螃蟹……
轻松之余,我更感觉这支片子内容不简单。
里面既表达了产品特性,黄渤走进宿迁产地进行实地宣传,还一针见血指出了农产品的困境。
在「乡村振兴」的主题旋律下,品牌如何带好农货?
在京东农特产购物节上,这次幕后代理商「群玉山」通过这支《挣个面子》挖出了一条新路子。
1.从「面子」到「里子」
怎么卖一只螃蟹呢?
你的文案可以写:它是湖里的横行霸道,是碗里的白肉红膏,是秋天的念念不忘,是文豪的舌尖诗章。
但如果是一只宿迁霸王蟹呢?那就不一样了。
黄渤在短片里表达了一个新颖的观点:这霸王蟹是什么,它是个面子。
如何理解螃蟹和面子的关系呢?
我是这么想的,对于宿迁来说,它是一张城市名片。螃蟹的肥美强悍,折射出一座城市向大众呈现的姿态。
但问题来了,如今的面子要丢了。
人们总觉得从前的蟹才叫一个鲜,小时候的苹果那才叫一个甜。
这是因为它们包涵了人们过去的美好记忆,所以在情感上会形成这样的认知惯性,从而对现在的农产品产生偏见。
基于这样的社会现象洞察,京东和黄渤走进宿迁产地,带消费者真正去看见并理解农产品。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只不是变成新农人了。
他们不再靠天吃饭,而是靠大数据、物联网。不只用锄头和渔网,还借助新的生态养殖技术。
可见,这次短片表面讲的是「面子」的故事,实际上是把它的「里子」翻开给大众看。
去扭转人们对新农产品的看法,向大众传达一个新常识。
在现代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运作下,螃蟹的内在品质是不言而喻。每一个品过、尝过的都说好。
这时候,《挣个面子》这个主题内涵也自然流淌出来。
新一代农人要去挣个面子,挣的不只是卖农货的钱,更是对这片土地的信任,是对家园丰收的共鸣。
你永远可以相信土地,今年的丰收是最好的丰收。土地不负撒下种子的人,不负每一份热爱。
2.从「螃蟹」到「农特产」
细心的朋友,在短片中可能注意到了:
黄渤在讲宿迁霸王蟹,讲着讲着就修文猕猴桃、烟台苹果、五常大米、宁德大黄鱼……
表面是嘴馋,实际上指向了京东农特产购物节的真正内容。
它要解决的不是卖螃蟹这个事,而是农特产这个品类如何抵达消费者。
黄渤在短片里当了一回嘴替,问出了一个商业难题。
“这么好的农特产,为什么还是不给咱面子。”
“农产品明明一代比一代好,为什么还是觉得以前的东西好。”
原因很简单,因为消费者压根没吃过,这答案的背后意味着新农产品面临的现状。它还没走出去,没有从地域性走向全国性。
基于此,京东给出了两个力,有情感上的加成,也有平台上的助力。
首先,以自信的姿态面子走出去。
借助《挣个面子》这个短片,让消费者要相信每一片土地,无论是平原、山湖还是沙漠。
土地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它的收成,拿自己的名声担保。你永远可以相信,永远可以自信。
其次,打造这个农特产购物节。
一方面帮助农民促产助收,连接餐桌的两头,另一方面去强化打造原产地品牌的作用力,让产品走向大众。
从土地认可到地理标签,再到产地品牌,京东试图构建一条农特产上行的通道。
让宿迁霸王蟹、修文猕猴桃、烟台苹果等等,通过平台从原产地直送北上广深,也让它们凭借自身的品质「面子」走进千万人家。
—
在最后的落尾纸条上,出现这一句文案:“不负撒下种子的人,也不负拿起筷子的人。”
有点睛之妙,把片子的立意顿拔高了,也清澈了许多。
还有承接的作用,如果回看之前京东图书的Campaign,它的落脚点是“不负每一个读书的人,也不负每一个写书的人”。
串起来看的话,这其实是对京东主张「不负每一份热爱」的延伸,把热爱放进具体的生活场景里。
在社会民生的现象观察下,京东扮演的一个支撑的角色。
可以想象到,这一份热爱将会继续,期待下一部关于不负的故事。
2
已有2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