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模型
归因模型的简介

凯利的归因模型(Attribution Model) ,又称三维归因理论、三度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于1967年创立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指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属时需从主、客观领域中的三个范畴去着手。

主要内容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归因的分类

多线索归因和单线索归因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

凯利认为,人们行为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因此,人们对行为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对手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归因的判断标准

对(1)对手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区别性(distinctiveness):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作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

2、一贯性(consistency):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而持久。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3、共同性(consensus):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

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性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

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

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或高),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发展历史

哈罗德·凯利 (Harold H.Kelley),美国心理学家,生于爱达荷州。从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在勒温的指导下工作,并于1948年获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密执安大学、耶鲁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致力于社会知觉、交往和最小社会情境的研究。1956~1957年还与J.蒂博到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重新进行合作研究。1961年起一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指导有关谈判、联合组织和人际适应方面的研究。曾任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以及美国科学院成员。并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实验社会心理学学会杰出资深科学家奖。

归因模型的发展

三维归因理论的发展

凯利后来对他的理论加以了补充和完善。他提出了因果图式说,来弥补三度理论的不足。

所谓因果图式,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基本认知结构,在具体的归因过程中,这种认知结构会被特殊的事件唤醒而参与对行为的归因。

凯利的归因模型的补充原则

后来,凯利又为他的归因理论补充了几条原则,即打折扣原则、增强原则和补偿原则。

打折扣原则: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归因,可能事先有几种假设,如果其他似乎可能的原因同时出现,那么最初假定的原因就不可全信了,需要打折扣。

增强原则:如果行为发生在有连续性的抑制原因出现时候,那么一个可能的促进性原因的强度将理解得更高。

补偿原则: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抑制性原因和促进性原因,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归因模型的相关词汇
米勒法则AIDMA法则ROI理论消费者主权理论赌徒谬误流量池思维定位理论4C营销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技术产品采用生命周期/新摩尔定律反向营销策略SIVA理论黄金圈法则焦点访谈法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3B原则用户体验的五层模型纳什均衡与霍林特模型峰终定律选择理论舆论倒逼巴纳姆效应4p营销理论市场势能论损失厌恶理论折中效应惯力营销七秒钟色彩理论KISS原则睡眠者效应适度效果论交易效用理论场域理论AIPL模型3Rs+4Ps服务营销组合纯暴露理论首因效应品牌资产五星模型品牌形象论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全方位传播理论鸟笼效应低卷入学习模式框架效应偏好公理SMART原则弗洛伊德需求理论视觉锤理论跨界营销MOT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AIDEES模型传播过度垂直整合一度效应两级传播论长尾理论危机公关5S理论AISAS法则期望-确认理论零售生命周期理论品牌行销戒律FCB方格理论定位理论消除不满论编码/解码理论安索夫矩阵奥美360度品牌管家路径依赖理论CCDVTP营销模型尾数定价策略敏捷营销归因模型猫咪经济学弗洛伊德的动机理论LAST原则大卫·奥格威的广告准则逆火效应5W理论STEPPS传播模型口碑营销场景营销议程设置理论啤酒效应宜家效应受众商品论心理账户诱饵效应波特五力模型禀赋效应植田T理论前景理论AARRR模型注意力营销巴甫洛夫模式详尽可能性模型边际效应威廉·麦奎尔的预防接种理论蔡戈尼效应环境威力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