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案,首先分清“的、得、地”!

一周文案 一周文案

4年前

收藏 收藏 2

点赞 3

【摘要】:每个人的身边,总有那么几个“的、地、得”不分的人,你可以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看。

每个人的身边,总有那么几个“的、地、得”不分的人,你可以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看——

“的、地、得”究竟有没有区别?

当然有。

比如那个经典例句:

写文案,首先分清“的、得、地”!

不过,这个例子并不准确。

人们经常混淆的,是当它们作为助词,读音都为“de”的时候。

有人说,既然都读“de”,干脆合并算了,不区分了。

给你一个来自语文老师的死亡凝视。

01 “的、地、得”的区别比想象中大

先看下面这几个例句:

写文案,首先分清“的、得、地”!

有人说,好像也没什么区别啊。

……难怪语文老师们普遍血压偏高。

它们究竟有什么不同?

我们可以先简单理解为:

写文案,首先分清“的、得、地”!

“兴奋的大笑”:

描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大笑,它是“兴奋”的,不是悲壮的、惊悚的,或者其他情绪的大笑。

例句:台风即将登陆,明天停课。听到这个消息后,小左发出了一阵兴奋的大笑。

在这个句子里,“台风停课,小左大笑”是主要信息。

“兴奋的”只是为“台风停课,小左大笑”这件事作修饰,是一个不算太重要的角色。

如果在电影里,这可以是一个中镜头,较为完整地呈现发生在教室里的这件事。

写文案,首先分清“的、得、地”!

“兴奋地大笑”:

侧重点在大笑时的状态。

例句:台风即将登陆,明天停课。听到这个消息后,小左兴奋地大笑了起来。

在这里,小左有更多的“戏份”。

如果是在电影里,镜头会切为近镜,更具体地表现一个孩子因为台风停课的兴奋状态——可以为接下来她被老师丢粉笔头作铺垫。

写文案,首先分清“的、得、地”!

“兴奋得大笑”:

侧重点在兴奋的程度。近似:兴奋到大笑。

例句:台风即将登陆,明天停课。听到这个消息后,小左兴奋得大笑了起来。

在这里,小左是主角无疑了。

如果是在电影里,镜头就会特写一个孩子因为台风停课,由内(心理)到外(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等)的一系列变化表现——可以为接下来讲述她因为兴奋过头而发生各种囧事作铺垫。

这样的例子和解释也许还不太严谨,只是为了更直观地感受“的、地、得”在实际使用时的区别。

因为能快速感受到它们在同一个句子中,呈现的不同的信息侧重点、语境和铺排,是正确使用它们的第一步。

02 懂区分“的、地、得”的人更靠谱,更受人欢迎

有人说,我不写小说也不写剧本,讲究那么多干嘛?能把事情说清楚就好了。

的确如此。

只是,在很多时候,如果“的、地、得”不分,其实是连把事情说清楚都做不到。

比如,小李的团队搞砸了一次商务谈判。

回来跟领导汇报的时候,他这么说:

写文案,首先分清“的、得、地”!

“我总结了一下失败原因,主要是在争取权益的时候,我们说de太强硬了”

这个时候,小李说清楚原因了吗?或者领导所接收到的信息一定是小李想传达的吗?

不一定。

因为假如这里的“de”是“的”,那么小李的意思是“我们提出的条件太强硬了”,那就是条件本身的问题;

而如果这里的“de”是“得”,那么小李的意思是“我们在谈条件时,语气态度太强硬了”,那就是谈判人员的问题了。

而针对不同的问题,应对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类似的表达上,失之毫厘,差别千里。

当然,大部分情况下,混用“的”和“得”,并不会产生太大的歧义,读者还是能基本理解到意思的,只不过就会对你产生“不专业、不严谨、不是很值得信赖”的印象,对品牌也是如此,比如当年的瑞幸发布会上的一幕:

写文案,首先分清“的、得、地”!

(后来他们确实也因为其他事情上的“不严谨”搞得不被资本市场认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碰到混用的情况:

比如:

他细心的挑选鸡蛋。

他认真的写着毛笔字。

他努力的练习舞蹈。

……

(显然,这里的“的”应为“地”)

再比如:

这蛋炒的真嫩。

这字写的好美。

这舞跳的贼带劲。

(显然,这里的“的”应为“得”)

……

揪得这么细,是不是太矫情了?

实际上,能正确使用“的、地、得”的人,总是能给人一种更靠谱的感觉。

因为这当中体现了你的思路清晰,说话得体,和文字素养。

所以不仅不矫情,还应该是每个人,尤其文字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意识。

03 正确使用“的、地、得”的最好方法, 是尽量不使用它们

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学会正确使用“的、地、得”?

写文案,首先分清“的、得、地”!

尽量少用“的”,少用或不用“地、得”,倒不是说怕用错,所以干脆不用。而是能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就尽量不要去炫技。

比如这篇松浦弥太郎的《我的母亲》——

写文案,首先分清“的、得、地”!

语言朴实无华,却让人深深触动。

全篇文章300多字,只有6个“的”和1个“地”,没有“得”。而且已经精简到无法再删掉其中任何一个了。

少用甚至不用“的、地、得”并不容易,但能让文字更凝练,自信,更能形成个人风格。

写文案,首先分清“的、得、地”!

但是,饶了大家吧。

如果懂什么是定语、状语和补语,还会区分不了“的、地、得”?

所以不如简单点,记住这几种情况:

写文案,首先分清“的、得、地”!

使用难度系数为0,基本不会出错。

写文案,首先分清“的、得、地”!

很多人都会用“的”就糊弄过去了(有时候我怀疑他们只是懒,这其实更不能原谅)。

写文案,首先分清“的、得、地”!

同样有很多人会误用“的”。

“得”还有第二种常见使用情况就是:

写文案,首先分清“的、得、地”!

说他胖,似乎很难想象到他胖成什么样,补充说明他“像个球”一样胖,画面感就出来了,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真的很胖。

下面几个小句子加上补充说明也有同样的效果:

写文案,首先分清“的、得、地”!

这种补充说明,就可以理解为补语。

(所以,找到“‘得’后为补语”的感觉了吗?)

使用比喻句,或者对一件事进行信息补充,基本都用“得”。

总结一下:

“的”前为定语;“地”前为状语;“得”后为补语

简单点理解:

名词前面多用“的”

动词前面多用“地”

动词后面多用“得”

形容或补充说明事物多用“得”

这样的规律并非100%严谨,但已经足够搞定日常的写作和沟通了,况且我们要相信自己在实际使用中,会不断进步,并最终忘掉“招式”,达到“人字合一”的境界。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一周文案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3

-已有3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相关推荐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一周文案

    一周文案

    微信公众号:一周文案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