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蕾斯被罚款81万,“低俗”营销何去何从?
4年前
收藏 1
3
【摘要】:品牌带着“镣铐”如何跳舞?
这几天,要说最出风头的品牌,应该是杜蕾斯了吧。
一条借势iPhone 12的文案顶上微博热搜,喧宾夺主,抢了苹果的风头。
就在网友纷纷称赞“文案大师杜蕾斯,不愧是你”的时候,一条#杜蕾斯因内涵广告被罚81万#的话题再次冲上热搜。本来杜蕾斯只想蹭蹭热点,没想到却因为负面新闻,自己就成为了热点。
可谓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去年4月19日,杜蕾斯联合了喜茶、饿了么、淘票票为“For One Nigh#不眠夜#”活动,推出三张充满性暗示的海报。但因为内容违背社会风尚,给人不适感,不仅受到了行政处罚,品牌形象也因此一落千丈。
相比于上一次“翻车”的大片吐槽,这次杜蕾斯被处罚后,网友们的评论则是两极分化。
有为杜蕾斯抱不平的网友,认为杜蕾斯本身就是一个避孕套品牌,广告内涵,在情理之中。
也看了具体处罚内容的网友,认为杜蕾斯这次的处罚是合理的。
一直以来,有关两性用品的营销与话题就相当敏感,稍有不慎,就会堕入低俗。比如,前几天杰士邦“如何评价一个女生真正的嫁给了幸福?”的微博,就引发众怒。
用富有隐意的鲍鱼来评定女性幸福,拿女性的私密部位开玩笑,搞恶趣味,只能说活该被骂。
在这个愈渐开放的年代里,许多品牌在进行广告营销时,“内涵”与“性暗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尺度也越放越大。
-
优思明避孕药植入广告
今年,优思明避孕药在现象级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中植入的广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这条广告,看似是讲一个“原配斗小三”的狗血故事,但实则含有物化女性的强烈意味。作为女性用品,把“性”定义为女性取悦和服务男性的工具,难怪大家直呼恶臭。
-
奥迪RS 4 Avant汽车广告涉嫌性暗示、恋童癖
奥迪在推特上为其新车RS 4 Avant进行宣传时,投放的一则广告带给人不适感。
广告中,一个穿短裙戴墨镜的小女孩拿着香蕉站在车前的画面,搭配“让你的心跳加速,在每个方面”广告文案,让网友觉得不仅存在“性暗示”的潜台词,还会让人联想到“恋童癖”,纷纷表示无法接受这种广告。虽然不久奥迪就删除并道歉,但很显然,事后道歉有些于事无补。
-
大朴“大尺度”广告翻车
广告中不同于传统的床上用品广告,讲述了一对情侣从相恋、热恋、冷战、到分手的故事,但是里面大量堪比A片的“大尺度”画面,很难让人觉得不是在ghs。
-
亚航在澳投放“性暗示”广告
亚洲航空公司曾为宣传澳大利亚直飞泰国的新航线,在澳投放一则被认为带有“性暗示”的广告,引发多方谴责。
因为这则广告的文案为“Get off in Thailand”,除字面上的“动身去泰国”外,还包含强烈的“性暗示”,因为“Get Off”还有“脱衣服”的意思。本来是抖机灵,最后变成了低俗营销,不翻车才怪。
除了上述这些案例,还有绝味鸭脖“双十一”广告、肯德基母亲节广告、椰树椰汁广告等也是一言难尽。
随着社会进步,相对而言,品牌营销的环境也更加友好。并且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层次越低的需求,其行为驱力就越大。性需求属于人类的生理需求,把广告诉诸于性欲,无疑能够增强内驱力,大大提高宣传效果。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品牌“低俗”营销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对于这种类型的广告,人们一边批评一边担心,以后那些相关性暗示的广告应如何自处,是否都会遭到处罚?
诚如网友所说,我们在“性”教育的问题上已经落后很久,有些事情摆到台面上来看待未必是坏事。比如今年,北欧卫生巾品牌Libresse 薇尔就曾联合周冬雨推出了一则“月经不隐藏”的视频广告:
广告描述了在现实生活中月经成为“禁忌”状况,从而发出呼吁,月经不应该被羞于提及,需要去正视。这样正能量的广告的确值得提倡。
因此,谈“性”色变那套早已不合时宜,大众不能对此矫枉过正。
但不用闭口不谈,不意味可以“猛烈”地宣扬敏感话题。
因为,风流不等于下流,欲望不代表希望。
我们相信真正的好广告是用创意打动人心,而不是在违反法律条文和社会公序良德的基础上,拿“性”、“物化女性”当做噱头,打着“擦边球”博人眼球。我们希望,品牌们在进行广告营销时,要坚持正确的品牌价值观,不要逾越那条红线,否则就是自毁长城,得不偿失。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相关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那条“红线”的脉络更加清晰。
最后,我认为,这次杜蕾斯被罚款并不无辜,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对于整个行业来说,算是再次敲响警钟;对于它本身而言,81万就打了一个广告,赚大了呀!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木木MuMu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3
-已有3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