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很多书都有那么丑的腰封?丨营销观察-23年2月
1年前
收藏 0
0
【摘要】:学习最大的成本不是时间、金钱,而是学了错误的知识,并在这个基础上付诸实践
每个月都有零碎的营销思考和有趣发现,难以单独成文,于是我把这些碎片整理成一篇,在每个月底发出。
希望你也能从这些简单日常中,获得启发与灵感。
1、和人聊起奈雪的茶为什么无法做成第三空间?除经营效率、产品利润计算外,从消费者角度,我自己总结有还几个原因:
①产品性质不同。 常规认知中,奶茶还是不太健康的,你可以一天喝两杯咖啡,但喝两杯奶茶就会有负罪感。再一个,冲好的咖啡可用两三个小时慢慢品,但奶茶,尤其是正在成为趋势的鲜果茶,开封后超过半小时,口感就会差很多,要很快喝完,就会有饱腹感。长时间坐着没喝的,人就会无聊,没法在店里长待。
②文化属性差异。 咖啡代表的是休闲+商务场景,工作谈事、自由职业、朋友小叙都可以来;茶饮更偏向休闲,逛街聚会、尝鲜打卡,长期在里边待着的理由有限。另外,就我看到的,星巴克都是封闭空间,大多隔音很好,能在里边小声聊天、静静待着;奈雪的茶多在商场,多开放式的,被打扰的要素很多,坐下来无法静心。
③人群范围不同。 咖啡人群更广,男女都喝;茶饮用户超七成都是女性,这就失去广泛的男性用户,在人群基础上就不足。要想服务好女性用户,就越发往休闲、娱乐角度发展,那么场景属性就越受限。
综上,从用户角度讲,就难以成为大众人群工作、家庭外能长待的第三空间。
2、我以前写营销案例分析很拿手,但事后分析和创作,其实完全是两个逻辑。分析是拆解,导果寻因,尝试用方法、路径去论证这个事对不对,是找原因,通常有清晰的脉络。好比走迷宫,如果从出口往起点追溯,有且只有一条路,很好走。
但创作是从起点出发找出口,必然会经历很多岔路、弯路,四处碰壁,找到一条显而易见的出路,也是很多次尝试后才能实现的。
创作更锻炼人,也更考验工夫。认识到这点后,我再看文章,就看作者是给结论找理由,还是试图在探寻真因。或者跟人聊天,看他讲的案例和观点,有没有自己的思考,还是全都引用,拾人牙慧。
没有深层参与的分析,大多是表面文章,后来也很少看了,因为即便他讲得头头是道,给出一条清晰路径,你照着这个路走,也实现不了那个结果。
因为真正起作用的,根本不是他分析的那些点。哪些因素有用,你必须亲自参与才知道。
3、我以前看泡泡玛特的形象设计,觉得就那样。看网上文章分析,讲某个IP是萌点、高冷、炫酷的设计,所以才招人喜欢。
当我自己给客户做吉祥物IP,就犯了难,识别性、记忆性、品牌专属识别思索很多天,无从下手,于是专门去泡泡玛特找灵感。
以前只是单纯觉得他们的设计挺好,不知道为啥好。带着「事儿上琢磨」的心态再看,才发现人家的IP真是处处机关,而且也都非常巧妙,一下就感受到背后设计师的功力,以及投入的心思,让人很敬佩。
此条感受同上一条,当你评判一个东西好不好的时候,别听别人说,自己做做就知道了。
4、为什么很多书都有那么丑的腰封?
因为书在成为文化作品前,首先是商品。商品,就要参与市场流通,参与竞争,参与与其他书的竞争。腰封就是包装,就是它的购买理由承载。
有了腰封,你才能在一堆书中被它吸引,然后拿起来,被腰封上的文字吸引,然后购买。
你先看到哪本?你会拿起哪本?
5、做营销咨询,要站在消费者角度,但我们不能老是带入自己为消费者的视角。什么意思呢?
最近接触一个粮油品牌,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我们觉得这对消费者意义不是很大,因为消费者看重的是成分、质量、健康营养等。
没想到,恰恰是这个奖,成为他的一部分购买群体的重要购买理由。这部分人是国央企、事业单位人员,单位经常团购,拿这个产品当节日福利或表彰用,即送了这个产品,代表认可你的进步,相当于颁了一个奖。
不同的渠道、产品,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做产品研究,不要用旁观视角,还是要从它存在的土壤和环境中看,才能更全面。
6、老家有朋友要开炸鸡店,问我要不要做炸香肠、炸鱿鱼等别的串。我说档口店,能提升坪效、提高营业额,没有太多操作负担的话,当然要做啊。
他说想做成品牌,炸鸡店有特点、品类识别,做成炸串店就烂大街了。我告诉他从品牌定位角度讲,要牢牢占据品类不错。但从企业经营角度看,如果只卖炸鸡,可能都活不下去,因为产品越少,覆盖的人群越少,营收就有限。
品牌理论是构建在企业经营基础上的,同样的,品牌战略也要符合经营战略。如果连活下去都成问题,就别谈什么做品牌了。
7、竞争的第一要义不是赢,而是找到自己活下来的理由,让自己不死。只要不下牌桌、不出局,跟着局势走,都有熬到终局的那天。到时你会发现,身边对手都被熬死了。
堆砌所有资源孤注一掷,希望一局定胜负的做法,不是竞争,只是赌徒罢了。
8、两年前看过元气森林唐彬森一句话——提高胜率和减少错误概率,这是两个世界的人。当时不懂:不都是为了更好完成目标吗?有什么不同?
今天明白了,提高胜率是做前先计算,减少错误率是先做后调整。好比射箭,前者会计算距离、风速、发力多大、射出角度等,尽量完美;后者则对着箭靶,果断、快速射出一支箭,如果偏左,那么第二支箭就往右调整。
就我接触到的人而言,往往后者在世俗定义的成功标准上,取得的成绩更好。前者仍在心急火燎地计算,迟迟未射出第一箭。
想是想不明白的,只有做了、验证了才明白。 这也是我荒度了很久后才明白的道理。
9、给给员工做工服,记得在背面印上logo,因为你不知道他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别浪费传播机会。
10、 如何理解广告中说的「善诠含义,巧传真实」呢?比如同样都是鸡笼养殖:
正常表达: 鸡舍养殖,全自动机器养鸡。
麦当劳:封闭的养殖环境,远离污染。
前者让你感觉鸡都是工业标准化养殖,没特点;后者让你觉得这鸡的养殖环境很好,相应的也能给产品带来溢价。
11、有个卖薯片零食的客户,看抖音主播带货金额很高,拿的抽成也很多,问我要不要自己做直播带货?
我的建议是不要做,因为主播带货和品牌方带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主播带货如小杨哥、东方甄选、李佳琦等,是导购品类,他们有无数的新产品可以卖,就可以持续吸引新老用户,做首次下单和复购。
而品牌方自己带货,翻来覆去只能卖自己那几款产品,看一会儿很容易疲惫,而且你也没有足够的新品、新鲜花样来玩,难以聚集很多消费者来买,投入和产出也就很难成正比。
知名的头部主播,即便你不看,也能想起来几个。但品牌直播,有哪个做得特别好的吗?好像也没有。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则和门道,不要觉得光鲜、看着简单,就以为自己也能做。你觉得简单,只是因为你从没做过,仍处在看热闹阶段。
12、和一个做私域流量的人聊天,他讲到「一批新品牌的崛起,总是伴随着渠道红利」。这点我理解,比如某些微商品牌、淘品牌、及现在的「抖品牌」。但说到宝洁的崛起,就是靠着沃尔玛扩张的红利发展起来的,让我有些怀疑。
想起这个观点以前也听到过,但有疑惑:中国沃尔玛店不多,为什么宝洁还是做起来了?是不是和沃尔玛渠道没关系?于是打算去查查。
-
一查才知道,两者80年代开始合作,当时确实是沃尔玛扩张时期。但1980年,宝洁销售额超过110亿美金,沃尔玛刚过10亿;
-
1993年,宝洁的国际业务占比超过50%,超过美国本土,而沃尔玛94年成立国际事业部,96年才进入中国;
-
到2004年,宝洁的销售额只有8%来自沃尔玛。
总而言之,宝洁的崛起,与沃尔玛有关,但关系不大,更不是靠着渠道红利。
做渠道生意,必然要讲渠道多重要,但如果连自己的举证都无法证实、经不起推敲,甚至从来都没研究过,那他对自己在做的事情也没有真正理解,也可能在这条错误的路上一意孤行,越走越远。
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质疑-验证很重要,因为你建立了什么认知,就会相信什么,然后按相信的去做。
学习最大的成本不是时间、金钱,而是学了错误的知识,并在这个基础上付诸实践,最后为自己的错误认知买单。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苏佬师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