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卖点到底“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3年前
收藏 5
8
【摘要】:"More is More "vs"Less is More"
1
营销领域的老法师会告诫晚辈,
“广告里面不要说这么多卖点”
“消费者记不住的”
“Less is More”。
但是,“卖点越多越好”才更符合生活经验
对不对?
比如两款洗发水,价格和品牌假设都相同。
产品A可以去屑。
产品B可以去屑柔顺丰盈,
外加增高祛痘丰胸延年益寿。
好吧我胡扯的。
总之,直觉上,在零售价确定的前提下,
卖点多,产品更具性价比。
那广告中就堆砌数字呗~
Olay以前有一款7合1的产品
欧莱雅就有8合1了
但最奥妙的,当属奥妙了,它的数字大大大~
期待下一代产品可以666~
2
我第一次质疑“卖点越多越好”,
是过去参与的一次卫生巾的新品广告。
在概念测试(Concept Test)阶段,
卖点更多的概念胜出了。
恩,这很符合常识。
但是在动画片测试阶段(Animation Board Test),
消费者就不买账了。
她们说看不懂,
她们说记不住,
她们说不想买。
我意识到,堆砌卖点数量是有代价的。
华明通略(Millward Brown)
曾经做过一个统计,
当广告中只有一条核心卖点时,
90%以上的观看者可以回忆起,复述出。
但当增加一条次要卖点时,
对两个卖点的复述率分别只有60%和40%。
多条卖点的代价是,核心信息被稀释了。
回忆率从90%降低到60%。
你也可以做做实验呀,
同时在群里扔出两个问题,
看看对方是不是只回答了一个问题?
3
我相信常识是对的。
卖点多,提升了产品的吸引力,
进而提高购买欲望。
我相信华明通略也是对的。
买点多,消费者记不住,
进而降低了购买欲望。
问题来了。
什么是最优方案呢?
我的答案如下:
如果消费者被信息触达后,
立刻就能采取购买行为,
模式1:传播->短期记忆->购买
那么More is More。
用利益点砸晕她吧
如果新消费被信息触达后,
要隔一段时间才会买买买,
在货架前,她脑海中只残留了一点长期记忆
模式2:传播->等等等等等很久->长期记忆->购买
那么Less is More,
别指望她能记很多东西。
模型1的典型场景是电视购物。
“这款卫生巾超级能吸水的”
“还很透气,一点不闷的说”
“超级薄哦,0.1cm呢”
“买这么多,平时要300多元,今天只要半价”
“还送你一个小收纳包哦”
“不心动?还送U盘哦”
“送Dyson,送iPhone,送车,送朱一龙”
得类,乖乖掏钱吧您。
模型2的典型场景是电视广告
你可能看过10种海飞丝的广告,
最后记住的就是“去屑”吧。
在某个大雪纷飞的冬夜,
你看着自己me more say上的头屑,
大雪纷飞。
广告里有没有说它能柔顺滋润不含硅油?
不记得了。
但你记住了海飞丝的核心信息,
是的,去TMD屑。
打开天猫,输入“海飞丝”,搜索。
得类,乖乖掏钱吧您。
4
如果上述结论你同意的话,我有几个推论。
推论1:促销员的话术适用模式1
很显然,对不对?
这和电视购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都是依靠“短期记忆”达成购买。
我见过的神级Promoter Girl,
对产品如数家珍,
10个卖点,娓娓道来。
所以MKT在整理促销员话术时,
除了所谓“1句话卖点”,
仍然要尽可能把产品的主要卖点都说清。
推论2:产品包装和电商页面适用模式1
很显然,对不对?
她马上就要买了,赶紧用利益点砸晕她吧
10个卖点,娓娓道来。
推论3:TVC适用于模式2
其实大部分的传统媒介都是如此。
消费者从接触广告到下单,
一般都要等好久好久。
等她用完手上的产品,
等她去逛商店或者逛淘宝,
等她发工资领年终奖股票大涨手头充裕。
好了,1个月过去了。
当时那条30秒的电视广告,
现在只残留一点点印象了
这点模模糊糊的影响,
就是她对品牌的长期记忆了。
如果她无法记起广告中No.1的核心信息,
那些广告中扯的淡倒是栩栩如生。
好吧,悲剧了。
GRP,CPC,统统扔进水花里。
5
正经事说完了,
最后向乙方倒倒苦水。
其实Less is More,甲方何尝不懂呢。
可是品类中最重要的那个卖点,
已经被人说烂了啊。
我也知道买汽车就要专注说动力,
可是别人都在说动力啊,
我只能再加其他卖点了。
我也知道买卫生巾就要说吸得快,
谁家不是这样啊。老板天天挑战我:
“我们的差异点在哪里?”
堆砌卖点,可能只是遮掩不安全感吧
遮掩“核心利益点不够sharp”的无奈。
(帅锅送给R&D~)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营销反思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8
-已有8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