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之下,广告业的三个机会
3年前
收藏 0
0
【摘要】:全球经济一枝独秀,有什么良机可以留意?
国内经济到底是恢复了。上周三凌晨我在虹桥机场落地,都这个点了,出租车排队处依然人山人海。我坐的航班,一架宽体客机,也是满座的。
同样的是上周,同事写邮件给一家位于乌克兰的制作公司咨询业务,对方第一时间回邮件,还是CEO亲笔。
这两件事让我认识到:内部,我们的经济发展风头正劲;外部,供应商非常渴望为中国市场出力。双重利好之下,品牌营销上有什么机会可以把握?以下是几点见解。
人才,本土当红
西方不亮东方亮,营销/广告行业涌入大量国际背景人才。
发达国家深陷疫情泥沼与经济漩涡之际,很多留洋精英选择为国效力。年后招聘季,邮箱里满眼都是海龟的简历,高等学府比比皆是。十几年前,有一家本地广告公司在晚报上登出一则招聘广告。画面是一个透明的玻璃瓶子,里面装着红墨水染红的泥土,大标题赫然写着:本土当红。从中看出招聘者心中的悲愤,为啥这帮子本地才俊,不帮衬自己人,只愿投奔那些外国资本开办的广告公司捞中国人的钱!如今风水转流转,国运之下,广告业中的外国资本在撤退,本土人一朝翻身做主人。我们这种文化传统、政治体制在全球自成一体的国家,你没有办法依赖外国人来解决根本的问题。“本土”并不土,反而是一种优势。就跟现在农村户口很吃香一样,扮演好本土人才的角色,在跟国际广告公司逐鹿中国市场时,你有四两拨千斤的主场优势。但本土人不能依土卖土,闭目塞听,本土人要自强,除了扎根本地市场,还要学习全世界的先进经验。中国广告业的未来,能听懂国计民生脉搏,又能把握世界风云变幻的世界公民。
资源,全球收割
全球经济不景之际,也是海外艺术、技术资源价格的低位。
过去找欧美大牌导演,需500万以上预算,提前半年预订档期。现在恐怕五折预算也是联系上,档期也许马上就有。就我看到的情况来看,海外的艺术家、技术高手和影视制作公司对来自中国的业务咨询反应很热烈。2020年至今,我们与美国、英国、西班牙、荷兰、奥地利、意大利、乌克兰等各地文化创意供应商联系,他们均对中国市场流露出极大的兴趣。价钱上,也有很大的可谈空间。就当下的经济形势而言,发达国家人才是过剩的。这正如可以解决我们的短板。我们的经济一骑绝尘,可软实力仍相去甚远。一部十年前的《阿凡达》至今还让无数国人目瞪口呆。是的,我们年初确实有几部卖座的大片,但我们很明显至今还没有自己的卡梅隆。我们缺的不是钱,而是天马行空的创意、完善的工业体系,以及大量极具专业素养的从业人士。我们跟发达国家优秀的人才合作,无疑能让我们的营销/广告行业以较小的成本,获得很大的效果。长远来看,闭门造车不是经济建设的大势所趋,外循环必不可少。中国品牌要成为世界名牌,卖到全世界去,这才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机会点。不管企业目前的市场在哪里,从现在就开始,用纵观全球的眼光来审视品牌建设,总比守着本土的一亩三分地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创意,国潮上位
至少五年前,一说到拍幽默广告,大家第一时间想到亚洲制作重镇——曼谷。确实,泰国的制作以高水准,优服务著称,又因为民风淡泊,敢于自黑,千禧年之后,一直在全球广告业享有盛誉。但在2020年底,有一个品牌方的朋友跟我说:他不喜欢泰式广告风格,因为“几千万人口喜欢的东西,放在14亿人的国家”未必适合。先不讨论这般论调的对不对,因为很多泰国广告能够抓取普世人性,是可以穿透国界和种族的,他的说法至少体现了某种自信。是啊,为什么中式风格的就不行?肯德基刚进中国的时候,排队的人看不到尾,如今排队等位的,都是海底捞、点都德、蔡澜这些中餐。广告人入行,第一件事是看“年鉴”,即获奖作品集。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创意课时常播放戛纳广告节的作品。当时流行一切向西方看齐的观念。过去,重要的代理商的创意领导一般为外藉专家。财力充裕的请的是英美大佬;差一点的是东南亚高手。在广告业的起步阶段,师夷长技的做法让大家少走弯路。只是他们通常全盘照搬西方思维,出来的作品未必能让本地人群,尤其是下沉市场的老百姓有所共鸣。打个比方,中国观众已经不觉得好莱坞代表着正义,他们拍的《花木兰》就槽点满满。今天外藉专家逐渐离场,本地广告人登上舞台。他们外知世界潮流,内知国内民心。符合中国老百姓审美情趣的大创意之作,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主流媒体上。
从官方的文化自信到民间的国潮横行,无不预示着这样一个未来,基于本地文化的颠覆式创想,才是中国营销/广告行业胜利的方程式。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小a乱弹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