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公司提案时,我在想什么?
4年前
收藏 3
0
【摘要】:如果把各种营销推广拆解掉,具有共性的那些最基本元素是什么呢?
01
埃隆马斯克曾坦言,助他获取巨大成功的是一种叫“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大意是,他会把复杂事物拆解至最底层,直至无法拆解,然后倒回来,层层推理重塑。
其实阳光之下无新事,在多个行业中我们都看到过有大牛用类似的方式分析问题。举两个印象极深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日常沟通是由一句一句对话组成的。公司每天都有1万个会议在召开。每个会议有1万句对话在发生。所有会议的所有对话,1万乘以1万,一亿句话,拆解下去,无非就是6类话语:规则阐述、事实澄清、观点发散、表达赞同、表达反对、情感流露。德博诺把这6类话语用6种颜色做类比,写了《六顶颜色的思考帽》。
拆解完了之后,德博诺做了重塑,解释了如何沟通可以高效且规避无谓的冲突。比如黑帽前面先黄帽,蓝帽白帽优先戴,绿帽子要多戴戴等等。跟着它的思路,沟通想低效都不容易。
第二个例子。国家的GDP是由一笔一笔买卖组成的。中国每天都有1万个市场在运转。每个市场有1万笔交易在发生。所有市场的所有交易,1万乘以1万,一亿笔买卖,拆解下去,无非就是5个元素:卖方,买方,标的物,货币,信用。知乎有位大神从这5个元素出发,分析了过往重大的经济衰退。Orz…
现在问回我们自己。营销推广的种类这么多,电视、路演、种草、店内等等,如果把他们拆解掉,具有共性的那些最基本元素是什么呢?您可能隐约已有些感知。我在这里把它整理提出,供您参考。
我自说自话自嗨自创的方法论叫CD_MAO,这5个字母分别代表Concept概念, Dramatization point戏剧化的点, Material物料, Amplify放大和Objective目标。我认为它们是所有推广活动背后的最基本元素。
在做营销计划时,这5个因素要放在一起思考,因为他们是有机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甲方或老板要改任何一个因素,那么千万记得要想一想,剩下4个因素是否要同步调整。如果项目过于曲折蜿蜒,那么至少CD要放在一起想清楚,MAO要放在一起。所以我称呼这个思考框架叫CD,短横,MAO。
第2和3节是解构,依次分享这5个因素是干啥的。第4和5节是重塑,和您分享这个工具可以怎么用。
每次广告公司提案,其实PPT我只看7页。第一页是Brief Recap。第七页是费用和时间。中间5页分别就是上述这5个字母,CD和MAO。喵~
02
这是个重要的提案会议,乙方小伙伴来了10人,甲方大老板悉数亮相。
阿康做完开场白,Planner开始提案了。详实的用户分析依依呈现,生动的策略推演徐徐展开。阿康在悄悄观察客户的心思,客气在默默揣摩老板的私心。点头,微笑。皱眉,思考。有问有答,好一场棒棒的讨论。有说有笑,50页屁屁踢到底想讲什么?
我不听我不听~ PPT虽美,但我知道,消费者是看不到这些分析的。 我一边听着提案,一边在纸上写了5个字母。
C是Concept,概念。不管过去讨论过多少次,提案时仍然值得再次重申并确认,因为它是核心信息的延展,后续讨论的起点。要不要写成3段式,无所谓,但我非常推荐把概念先落笔写下来,然后问自己几个问题。
1. 这是真痛点,还是伪需求?
2. 卖点清晰明了有差异有意义吗?
3. 卖点可信吗?
4. 会不会搞得太复杂?
Concept的具体反思可以参考本公众号《Concept有3段,小坑坑有7个》这篇文章,这里不展开。
D是Dramatization point,戏剧化的点。啥叫戏剧化?想想这样一个游戏:我给你写一个词语,比如哦,去屑。你通过表演,让另一个人猜出这个词语。你的这段演绎,就是对“去屑”的戏剧化。
一般planner把C梳理完,我们接下来就要看看D了。创意或者planner一般会提出最核心的slogan,这句口号承载着big idea。此时我会集中所有脑细胞,先去判断,slogan和big idea背后那个“被dramatize的信息”,是不是选对了方向。举几个例子。
1. 某酸奶广告的slogan是“不心酸”。创意在戏剧化的点是“酸”。我觉得这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作为一款酸奶,突出和“酸”有关的信息,意义不大。
2. 某手机广告的slogan是“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创意在戏剧化的点是Concept中的RTB,“快充”。这正是该产品的差异化卖点。棒棒哒。
3. 某热水器广告的slogan是“在意你的温度,也在意世界的温度”。创意在戏剧化的点是 “爱,温度”。我认为“情怀”这个点是选错了。您再感受一下它竞品广告的slogan,“你也要洗半个世纪?”,被戏剧化的点是“质量好,耐cao”。这才是TA想要的。
C能体现planner的功力,D能体现creative的功力。CD要同时确定掉,这样核心信息就清楚了,创意也知道后面该往哪里去发力。可惜C和D经常脱节,因为它们可能分别出自两位广告大牛的小脑袋。
判断完方向,我要再看看Slogan的文字表述。李叫兽曾写过一篇简短而深刻的雄文,讨论《X型文案和Y型文案》。给您看个对比图:
为啥我们老是出街X型文案呢?因为流程上,我们是先提炼出Brand Equity的关键词,然后告诉agency,围绕关键词,延展成slogan。
怎么写成Y型文案呢?我的答案是,我们先提炼出Brand Equity的关键词,然后告诉agency,写个slogan体现这个意思,但是不许出现那个关键词。也不是真的不许出现,你领会精神即可。
一言以蔽之,X型文案 = 品牌关键词 + 简单拓展。Y型文案 = 品牌关键词 + Dramatization。X型文案在陈述卖点,Y型文案在演绎卖点。
C和D听完,如果大差不差,我就会松一口气,拿出手机看一眼“营销反思”公众号里有没有人给我打赏,然后进入下半场。
03
M是Material,物料。A是Amplify,放大。我会从长长的PPT提案中找出,Agency到底建议我做哪些物料,投在哪些平台。M和A是天生一对,有M就必有A。我说的M和A泛指一切传播方式。开始举例子。
M是15秒广告,A是100个电视广告位。
M是150字话术,A是1000个促销员在店内讲。
M是1500字软文,A是100个KOL直发。
M是15000美金的小PR,A是100家媒体曝光。
M和A的定义说完了,我说2个小小的常识,您肯定一听就认同。
常识1:既然花钱做了M,就理当物尽其用,把它的影响力放大,多覆盖一些TA。然而,我们经常会做了M但不去想A。如果有M而无A,消费者就看不到这个M。这就是自嗨了。
比如,朋友圈里看到的带logo的节日图或者九宫格图。图片本身是M,那么和它对应A在哪里?消费者肯定不会帮我转发的,难道A全靠自己员工?
过去我们拍一条TVC,买2000个GRP,相当于全部TA轰了20遍。现在我们写一篇文章,投3个大号,覆盖几万人,就算了?每个物料被最大化利用了吗?
常识2:从时间顺序来看,一定是先做物料,再做投放。但是从思考顺序来说,应该先定投放平台,再定创意物料。比如,我们知道TA聚集在微信,所以决定狠狠投放微信KOL,做内容种草。那么倒推回来,M最好是图文,而非视频,因为内嵌在微信文章中的视频,点开率不足10%。再比如,如果A是促销员,那么M最好是实物,她能拿在手上向TA展示。
M和A应该放一起想,放一起定。有M必有A。比如我花钱做了个游戏(这是M),然后去投微信(这是A)。结果发现微信是屏蔽游戏的。呜呜呜...
M和A一定要同时确定。但是还不够。同步还要把O定下来。O是Objective,营销目标。目标当然是第一步就要想清楚的,但这里我想说,当我们把C、D、M、A都讨论完以后,要再想一想Objective是否已被充分体现在上述4个因素中。
比如,如果O是为电商引流,那么请再看一看,M中体现电商链接了吗?电商落地页和M是不是在说同一个故事?促销机制有了吗?如果O是为微信官号聚粉,那么官方账号的二维码放了吗?入会福利写清楚了吗?
O最大的痛点是数据监测,即,我们在做计划时就要想清楚,到底如何通过数据追踪效果。投广告后不追踪效果,就仿佛做考卷后不批改对错,结果是无从优化,原地踏步。
O和M息息相关,M和A息息相关,所以我的建议是,MAO要同时确认掉。又因为Material决定Concept,所以如果CD_MAO如果可以同步想清楚,就最完美了。
扯个题外话。过去一年我看了很多轮数据,结论是,美式营销方法论在“道”的层面可取,落地到“术”就漏洞百出。它就像油画,远看美美的,近看搓搓的。我质疑一切。我恨不得推倒重来。
至此,提案会开了2/3了。我开始放空了,进入了贤者时刻。拿出手机,看了一眼大家的投票,居然真的有人投“有病”?!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尿遁一下,马上回来。
04
提案的PPT讲完了,现在是叽里呱啦讨论时刻。我准备找个角落先躲起来,希望没人会注意到我。让我用CD_MAO的框架,把刚刚听到的提案内容重新画一遍,看看这是不是一个品效结合的营销计划。我可能会画出四种类型的图。
1. 菱形
这个营销计划紧紧围绕一个清晰的C和D展开。虽然要做不少物料,但殊途同归,所有的投放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完美,棒棒哒。
2. 根形
C和D是清楚的,但是每个M却各自为阵,指向了不同的目的地。M1在给电商引流,M2和M3在鼓励微信转发,M4纯粹在做曝光,M5则和线下客户做资源置换。
根形的活动其实非常普遍,它是多方博弈和妥协的产物。我们左手照顾了客户A,右手就得安抚客户B。根形活动,我觉得也可以出街,问题不大。但是发力方向略分散,可能影响最终效果。
3. 树形
这和上图正好相反。O很清楚,比如,都在给天猫引流。但是每个M背后,C和D各不相同。M1在突出“美白”,M2在突出“烟酰胺”,M3在突出“夏日必备”。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到树形的CD_MAO图,直观的感受就是,idea很多,但是很散。造成这个的原因,我猜,是因为广告公司内部有很多小团队,做计划时,他们各自领一个任务回家头脑风暴,最后account leader把大家的PPT拼在一起。
树形的方案是不能出街的,因为传播信息不统一,就无法真正占领消费者心智。现在要么在活动上做减法,要么计划得大改。我们在给input时,记得要把CD拎出来,再强调一遍。
4. 川形
这样的活动既没有统一的目标,也没有统一的信息传递。川形的图常见吗?超级多啊超级多。我经常看到,销售部的小伙伴很容易做出川形活动提案。比如,C1是家乐福10年店庆,O1是促销卖货;M2是市场部给的POSM,O2是品牌宣传;O3纯粹只是要压一批货,CDM爱啥啥。
CD_MAO长成川行,可能的原因是“务实”。我觉得救急没问题,但常态化却风险很大。务实是个幌子,本质是没策略。
“顶部”集中,信息一致性强,嘴说一句话,有“品”;“底部”集中,投资一致性强,劲往一处使,有“效”。我最后用一个二维象限图,汇总上述所有信息。
05
所有的花钱项目,几乎都可以融入CD_MAO的框架里去。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您会很容易理解,哪些钱花在了M,哪些则花在了A。
现在我问您个问题,明星代言是M还是A?
过去,我认为这是M。我们希望通过明星背书,提高广告的说服力,进而提高转化率和销量。
但当前,我觉得明星其实是A了。他们的作用主要不是“促进转化率”,而是把自带的流量导向品牌。难怪媒体称呼现在的明星叫“流量明星”。
如果我有钱请明星,那绝不把她当做M来用,而是当做A。举个例子哦,去年,范冰冰在小红书强推了我老东家,露得清的一款因滞销而快停产的面膜。然后居然卖疯了。但我反过来问您一个问题。假设露得清请范爷做代言,拍一条广告,做一场PR,销量会炸吗?肯定不会。这就是明星做M和做A的区别。
如果至此您同意我的观点,那么我继续问。李佳琪和薇娅在淘宝直播做A的时候,引流带货能力是天下无双仨的的。如果有品牌方把他们请过来,付一大笔代言费,用作M,效果会是怎样呢?
06
最后唠叨几句,如果做全年BP,本文说的思考框架可以怎么融进去。我自己的做法是先用3C(Consumer, Category, Company)把环境分析一遍,再用4P把粗线条的策略理一遍,最后用CD_MAO把未来12个月要做的活动说一下。
提案会议开完啦,送走广告公司的小伙伴,接下来去找财务小伙伴,和她聊聊预算的问题~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营销反思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